[作家凸凹简介]凸凹简介
【tool.jxxyjl.com--中国文学名人】
怎一个“吃”字了得
作者:凸凹
中国文人是善谈吃的,无论古今,也无论名分大小,几乎每个文人的笔下都有谈吃的篇章。吃,虽然是形而下的事体,但一经文人描摹,就“雅”,就“文化”,就跟民族历史、民族性格有关了。
袁枚的《随园食单》,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好像都成文化经典了,是不能随意阅读的,要品味,尽管琐碎无聊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也是要读出深文大义的。否则,你就会失去文化人的身份。
事实上,文人在现实中,是相对贫困的一族,吃饭是很成问题的,美食精馔常与他们无关。但他们有太强的身份意识,灶间的清汤寡水,会转化为字纸上的曼妙趣味。不必吃得好,一定“说”得好,否则,就真的落魄了。
大户,市商,官人,是占据着美食资源的,然而他们不会“说”,所以他们虽饱享滋味,但依旧是凡夫伧父——文人正是在这一点上找到心理平衡的。满清贵族是最懂得文人心理的,他们请来一大批有头脸的文人做食客,让食客替自己“说”,因而,同样是“朱门的酒肉”,却也香雅了。
所以,孔乙己虽然不幸,但却有“符号”价值,那几粒之乎者也的茴香豆,正吃出文人的风度。鲁迅真是深刻得刻薄,他揭裂了文人的面子。
不由得想到伊壁鸠鲁所说:一切好东西的开始和根基,都是肚子的舒服。因为即使是高级动物,也必须考虑这个问题。他是个堂奥深广的哲人,说的却是大白话(大实话)——一切精神的、道德的和文化的升华,都取决于身体需要的满足程度。食不果腹的时候,是无力进行思想的,更遑论文章的精深和精致。像孔乙己那样式微的地位,连自己的生命都朝不保夕,却还要承载文化上的担当,殊可笑,也殊可悲。
中国的许多古话也是很朴实的,比如“食、色,性也”,“民以食为天”等。它们道出了关于吃的最本质的含义,饮食无非是为了生存,为了活命而已。所谓饮食文化,不过是饱暖之后,一点闲心而已。这一点,东西方是相通的。
北方人在茅厕里见面,打招呼的一句话也往往是“你吃了吗?”可以想见,吃作为人生存的第一要素,已是深入到人的潜意识了。有的吃就是有的活,这是最重要的,至于文化不文化,真是闲扯淡的事!茅厕里的气味,对食文化的香艳,是莫大的反讽。我每一想及,都会窃笑不已。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有一则故事,一个落魄的秀才为了体面的缘故,在门后放上一张猪皮,每出门前都要在嘴巴上蹭一下,沾着油光,给外人一种总有肉吃的印象。虽然肚里只装着几碗草根菜叶,也是肥厚膏腴、腹笥充盈的样子。这就给自己制造了障碍,当人家赏他美食之时,为了虚荣的缘故,他会摇头说道:“吃过了。”走脱了人们的视线,他失声而泣,因为他错过了一次打牙祭的机会,自己欺骗了自己。
我觉得莫言的《丰乳肥臀》是一部严肃得近乎残酷的书,里边有个细节把人性的底色淋漓尽致地揭橥出来了——一个农场里的女知青,被饥饿折磨得昏沉不清,就渴望着去死。那个农场的负责人手里攥着两个馒头,对她说,我可以让你吃到馒头,但是你得给我你的身子。那个女知青沉吟了片刻,点点头,把清白的一张臀耸给他。她一边承受着男人对自己身体的野蛮冲撞,一边泪流满面地吞咽那两个馒头。事毕之后,她面带微笑地投河自尽。她内心是平静的,并没有所谓伦理上的自责,因为最终还是填饱了肚子,没有作饿死鬼的。中国文化的轮回部分在普通人那里最有市场,饿死鬼是不得淘生的(即:前生的不幸,在来生得以补偿)。
记得我当时读到这一节的时候,我泣不成声,一下子明白了一个道理:道德的底线,是建立在生存的底线上的。从那一刻起,我感到美食家们的审美趣味,包括所谓的文化评判,都是可疑的。吃的名目尽管纷繁,但归根结蒂,无非简单的一个生理过程而已——吃本身,是大于天的。
那年去凤凰,在产地喝到了当时名噪全国的“酒鬼”酒。当地人介绍,别看这酒有大名,且每瓶卖到五粮液的价格,其实酒的成本才几元钱的,只是因为装酒的瓶子很文化,且是一个近似明星的大画家设计的,便有了巨大的文化附加值。所以,文化有放大功能,文雅得近乎欺骗,不仅与事实的真相远离,也遮掩了朴素的真理,对诚笃的人有大的伤害。
因此,对普通人来说,吃饭只求饱,切莫追“味”,更不能迷信“文化”,那是要付出代价的。
汪曾祺和林斤澜被文化“伤害”得人情练达了,他们绝不迷陷在酒池肉林之中,也不当高餐大菜的奴隶,而是本分地享受几瓶绍兴花雕。这种黄酒,价低质真,不欺心,也不欺肚腹。在他们看来,所谓美食,所谓美味,首先在于要有美的情调、美的情趣。心境好,可以娓娓地说几句人话,再卑微的小菜,也是大餐。
前不久,看了一张碟,是饮食题材的韩国影片《厨娘》。影片的调子很朴实,大部分的镜头都闪回在一个小小的厨间和一个小小的厨娘身上。影片的情节也很简单——顺英的父亲因贫困把她和妹妹顺喜卖到宗氏大户作厨娘。顺英本分平静,潜心厨艺,受尽寂寞的煎熬,但把自己成就为受人尊重的韩餐大师;而妹妹顺喜爱慕市井颜色,不堪老死庭厨,悄然出走,在声色场上享尽荣华之后,终为弃妇。东家的少爷,也觉餐饮的家业虽殷实却琐碎无聊,扛着一把小提琴去当他的浪漫艺术家,最后的结局是壮志未酬,心已飘浮,浪迹江湖,踏上不归路。
撼动灵魂之处,是顺喜与少爷每到路绝之时,都要回到顺英的灶间,吃一顿她亲手为他们烹制的家常饭。填饱肚子之后,他们落魄的心立刻找到了一种平衡,激愤的心也平静了。感到万事的争竞,千里的奔波,无非落脚于一餐一饭,日子里只要是还有东西可吃,就还有路可走,生活就有理由继续下去。
因此,顺英在局促的小天地里,竟把人间沧桑看透了。有人可怜她,说,你把如花的韶华都耗尽在一粥一饭之上,不觉得很可惜么?她说,人活着就要吃饭,而且每天都要吃饭,所以厨间的事平常、平凡,但却是最重要的。她有成就感,因为她是在为天理掌勺。
感于食坊的利薄,老板娘改行经营酒店,于是原本清静之地,变得夜夜笙箫,男昏女浪,红尘避日。在发达的同时,因为陪酒,老板娘的身体垮了。奄奄一息地躺在床榻上,她心如死灰。顺英调制些素软的吃食,劝她吃下。那个濒死的生命,竟慢慢地将息过来。顺英说,酒肉盈腹,只可以乱性、乱智,生多余的欲望,而朴素的食物才养人呢。
老板娘惊叹不已,觉得顺英不是简单的一个厨子,而是承载了天启的人。于是她毅然把酒店关了,恢复了原来的食坊,她们生活在平静、温馨而心甘情愿的日子里。后来,身边那些暴饮暴食的人都死了,而她们却有滋有味地活着。她们寂寞地美着,让人心动,尤生嫉妒。
我想,朴素的食物,与人间的炊烟相近,与生命的本质相近,是真正吃给自己的,是认真的活法。品食甘味的时候,嘴是不说话的。为什么民间总是劝告自己的孩子,要“寝不言食不语”,盖因为一旦说话,真香真味就从嘴角悄悄地溜走了。
所以,文人真是可怜,他们空留下了一个“吃”的名分。
本文来源:https://tool.jxxyjl.com/zhongguowenxuemingren/36521.html
-
赵大年山水画|赵大年简介详细阅读
公主的女儿 作者:赵大年[满族] 一 黄裁缝有个美丽的名字,叫黄秋萍。她今年52岁了,满头乌丝,身体也没发福,腿脚轻快,走起路来一股风,从背影看上去,好似30郎当岁儿的大嫂。正脸细看,眉清目秀,高鼻梁,绞过脸,面皮白净,只是眼角布满了细密的鱼尾纹,记载着她的年龄。她极懂礼貌,从不正面冲人说...
-
[张淇]张林鹂简介详细阅读
值得留恋的人生驿站 作者:张林鹂 一直听奶奶说她有个老同事,是抗美援朝时候认识的。当时奶奶刚参军,在前方医院里当护士。那个人也是。于是两个人认识了,培养出了深厚的友情。后来因为部队要转移,医院要分割,于是两个人分开了,战场的硝烟,使她们失去了联系,一下就是50年。这50年来,奶奶的朋友交了不...
-
张承志简介心灵史_张承志简介详细阅读
张承志 姓名:张承志 性别:男 民族:回族 出生年月:1948年 出生地:北京 籍贯:山东济南 笔名张录山。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阿拉克足球》,中篇小说《黑骏马》,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等。 张承志1948年初生,原籍山东济...
-
【张胜友作品】张胜友简介详细阅读
海之恋 作者:张胜友 一 大海无垠,水也滔滔,浪也滔滔…… 海之一隅,绿树婆娑如翡翠,屋宇错落如花园,琴声悠长如仙阁……啊,这就是相传远古时代为白鹭栖息之地——鹭岛。 鹭岛,又称之为厦门岛! 二 乙酉年末,新岁将临。 胡锦涛总书记仆仆风尘来到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考察并亲切会见台商...
-
主持人张宏简介|张宏简介详细阅读
姑苏看水 作者:张宏 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但是,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
-
张锲简介|张锲简介详细阅读
张锲 张锲 1933年生,安徽寿县人。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报告文学《热流》、《在地球的那一边》、长篇小说《改革者》、话剧《金水桥畔》、电影《最后的选择》、长诗《生命进行曲》等。...
- 详细阅读
-
钟敬文全集|钟敬文简介详细阅读
钟敬文:我生命中的五四 五四是中国的一个超级民族节日。她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既有其重大的政治意义,也有深远的学术意义。像这样意义的节日在我国历史上可能是很少的,或者说是唯一的。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那一年,我十七岁(按照中国旧历虚岁的算法),是一个已经略知一些世事的青年...
-
[曾凡华简历]曾凡华简介详细阅读
在睢宁大地上行走 作者:曾凡华 1 我觉得,能在睢宁大地上行走,是一种缘分! 当了一辈子兵,走南闯北,从东北乌苏小镇到南海西沙群岛,从新疆红其拉甫到内蒙苏泊淖尔,我都留下过自己的足迹。然而,与地处黄河古道的睢宁总是失之交臂。 上世纪70年代初,撰写台儿庄战役小说,途经...
-
[作家鲁彦简介]鲁彦周简介详细阅读
鲁彦周 鲁彦周 1928年10月出生于安徽巢县鲁集村。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代表作有《凤凰之歌》(电影文学剧本)、《天云山传奇》、《古塔上的风铃》、《逆水》、《双凤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