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蠡简介】陆蠡简介

中国文学名人 2021-05-15 网络整理 可可

【tool.jxxyjl.com--中国文学名人】

  囚绿记分析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

  1.寻绿(1~4段)。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第4段反复三次提及“绿影”,尽管只是寥寥几笔,但富有诗意。绿在此时还只是“影”。另外,一些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如“喜悦而满足”“欢喜”“喜悦”等,也给绿带上了情绪色彩,物我之间初相映照。

  2.观绿(5~7段)。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观”者行为有:“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等。“被观者”情状有:伸须、攀缘、舒叶、凋谢。“观者”心态有:“怀念”“快活”“留恋”“欢喜”“急不暇择”“视同至宝”“面壁成欢”等。这一部分是以写心理活动为主,所谓“观”的对象和“观”的行为倒成为其次,成为抒情的依托。

  3.囚绿(8~12段)。这五段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第8段写作者引绿入室。叙述描写不多,以抒情为主。“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措词甚好,很形象,富有质感。第9段写发现“生的欢喜”。外加一个联想,从前乡下的事情,行文生出必要的“歧路”,跌宕生姿。第10段写绿条执意向外。观景甚细。第11段写绿条渐瘦渐弱。描写绿枝条衰败过程。第12段写计算绿囚出“牢”的日子。囚绿至此结束,情感回到原来的喜绿状态。

  五个阶段写实景伴随着写心理、写情感。开始囚绿时欢喜,发现绿枝条抗争后执意囚之,既怜爱又恼怒,但最终打算释放。

  4.放绿(13段)。“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枝生存的背景。对绿枝条的关心和照看突然暂停,变成求生的谋划。最后“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绿枝条获得新生。

  5.怀绿(14段)。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本文写法上的特点:第一,物我互观,尽显性灵。作者只身独处,选择了与绿枝条对话、沟通心灵的方式排遣寂寞,所处一室虽小,而精神天地甚宽;景物本无性灵,进入作者有情的视野,便活了起来,成为“我”的朋友。景物被赋予性灵,文章即生华彩。第二,叙事有波澜。如果只写作者与绿枝条的“心灵絮语”而无甚变化,则流于平淡。奇妙的是文章写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绿枝条的命运变化,作者始而欣喜,继而魔念生长,囚禁绿枝条,最后放生。由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到怀绿,五个阶段较为分明,其间波澜起伏。第三,含蓄蕴藉,深沉厚重。作者与绿枝条的命运有某些相似之处,同处一室,同被囚禁,体验到生的欢欣、生的艰辛;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这也应该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直接原因,但这种心绪表现得非常隐蔽,文章之“巧”由此而来。

  二、问题探究

  1.课文既然划分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五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

  2.绿枝条日见憔损,“我”却不愿意开释它,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文章写出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写得非常细致逼真。同时也写了“我”的“魔念”:“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会对生命(包括植物生命)怀有怜惜之情,而“我”却缺乏对外界生命的同情怜悯之心。“魔念”反映了“我”的一种自私和偏执、较为阴暗的心理。当然,所谓自私、偏执、阴暗心理,也是有限度的,“我”最后还是开释了绿枝条。

  3.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关于练习

  一、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同学之间探讨一下这篇文章的深刻内涵。

  设题意图:作者紧紧围绕“绿”做文章,那么读者就应该抓住“绿”来理解文章,抓住“绿”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通过对“寻绿”“怀绿”等品味揣摩,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

  第一问,课文的一些语句能启发我们的思考,“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作者喜欢绿,把绿看作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和快乐的象征。这也暗示着另一面,作者的人生并不顺利,甚至还暗示当时整个社会都不安定,因此作者借绿来表达希望。再有,作者说“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他需要有陪伴,而象征着生命和快乐的绿枝条便成了他的惟一的“朋友”,因而他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作者囚绿,一是为了与绿枝条更亲近,二是出于一种他人难以理解的“魔念”,但他出于良心,不忍让绿枝条彻底枯死,于是“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作者最终还是善待生命的。绿枝条被“开释”与作者逃离危险中的北平,二者有相似之处,在文章中具有类比的效果。作者最后怀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这是暗示的写法。

  二、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

  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2.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3.临行前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设题意图:抓住文中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这些语句,应该注意结合语境来考查。这些语句只是举例性的,其实可以品味的语句远不止这些。

  参考答案:

  1.此句前面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可见作者把绿色当作希望、幸福和快乐的象征。这里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说明作者观绿、亲绿的愿望,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另外,这句话还对后面写作者与绿枝条的“亲密交往”起铺垫作用。

  2.这两句话点明了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挚爱。作者的赞美、歌颂之情蕴含其中。

  3.绿枝条与作者一道经受折磨,但最后都获得自由。作者把绿枝条当作人来赞美、歌颂,其实是对一种坚强高尚的精神品格的认定和追求。“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枝条的称赞,也是作者自己心灵的写照。

  三、这篇课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气质”,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像,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迁移、延伸、拓展,要求将学过的写作技巧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要注意“借鉴”,不要按自己习惯的方式随便写;要注意调动情感和想像,不要满足于冷静客观的景物描述;要写出景物的特征。

  参考答案:

  (略)。

  教学建议

  一、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作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了绘形绘色的描写:有粗略的描写,“便有一片绿影”,仅是影子;有精细的“特写镜头”,“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还有对绿枝条变化过程的描写,“变成柔绿,变成嫩黄”。这些描写正是课文“出彩”之处,应当细细品味。

  二、理清感情线索,体会隐含的文意。作者在写景叙事的过程中还或隐或显地表达感觉、感受,这些感觉、感受是与写景状物相融合并贯穿课文始终的,因此要体会作者感情在不同段落的不同表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重要的是领会作者描写绿枝条所寄托的深层意味,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但是不应过早地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线索自行领悟。

  三、注意读与写结合。学习本篇课文,读懂是主要任务,但是也可以顺便进行写作训练,做到读与写互相促进。“研讨与练习”第三题的写作训练,就是模仿课文写一篇短文(只写精彩片段也行),最好做到有精彩的描写,或多或少写出景物的一些特点和神韵。还可以参考“语文1”写作单元的“写景要抓住特征”的内容,温故而知新。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陈雷)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写有大量散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二、陆蠡散文(林非)

  陆蠡在最早的散文诗《黑夜》中,曾表示要“怀着无限的希望,从心灵一点的光辉中开始进取”。他确实是这样做的,在长夜漫漫的旧中国,严肃和踏实地前进着。他坚守着自己的文化工作岗位,在沦陷的上海,被日本侵略者逮捕之后,默默地忍受着牢狱里的折磨,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他在1933年开始写的第一个集子《海星》中,几乎都是短短的散文诗似的篇章,这里有着年轻人的回忆、幻想和沉思。由于他当时远远地离开战斗的生活,所以在他那些写得很清新和纯朴的文字中,流露出了孤独和空虚的情绪,他“长望着无垠的天空唏嘘”(《失物》)。不过其中有些篇章,也多少接触了人世的不平与酸辛,像《水碓》写一个童养媳,在疲倦和恐怖之中,摔死在巨大的水碓里,于是作者发出了愤怒的诅咒。《哑子》写一个善良的劳动者,在打发着自己坎坷的日子,这也引起了作者深深的同情。

  他的第二个散文集《竹刀》,已经明显地趋向成熟。用来给集子命名的《竹刀》,就是一篇动人心弦的佳构。作者从叙述家乡的风景入手,先是刻意地描摹平原上的小丘,那晨曦的色彩和晚霞的余晖,变幻无常,引人入胜。接着就把笔锋一转,写一个来自荒野深山的农人,嘲笑这种渺小的景致,而夸耀那缭绕在崇山峻岭上的白云和流淌在千仞峭壁下的溪水。作者还谈论着深山中美丽的少女忽然化成了石像,她已被山灵或河伯娶去。然后才开始诉说山民出卖烧炭和木板,受尽城市商人盘剥的故事。于是,一个青年用竹片削成了小刀,刺进老板的肚子,替伙伴们杀死了一个吸血的魔鬼,这个惊天动地的壮举,慑伏了其余的商人。当官厅传讯他的时候,他又用那把竹刀刺入自己的臂膀,终于因流血过多死去。这是一曲英勇的颂歌,它从山景的描绘中引出古老的神话,又引出现实生活中一段悲怆动人的故事,层次分明,曲折有致。最可贵的是作者歌颂了走向反抗的农民。只有站出来战斗,才有希望捣毁吃人的旧制度,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竹刀》是作者写得最美丽和最有思想意义的篇章。

  《庙宿》和《嫁衣》,都是写旧社会中女子的不幸遭遇,她们是那样温柔、智慧、勤劳和善良,如果在一个合理的社会里,她们都应该过着幸福的有意义的生活,然而在妇女没有丝毫权利的旧社会中,她们都被负心的丈夫遗弃了,然后就孤苦伶仃地度过自己的残生。《庙宿》中的女主人公,后来下落不明;《嫁衣》中的女主人公的结局更为悲惨,她在无意的失手中烧死了自己。当我们在阅读这些篇章时,好像可以听到一颗忧伤而愤懑的灵魂,在啜泣,在呼号。

  《庙宿》中对阳光的描写是十分出色的,在暮色苍茫的峡谷里,映照在峰峦上的落日的光芒,被作者写得层次分明。山谷的底层,已被浓重的夜气所包围,山顶上却依旧透出暗淡的亮光,而在半空中翱翔的雄鹰的背脊上,甚至还反射着夕阳的光泽。这真像是一幅精细入微的油画,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在30年代发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一批散文作家中,陆蠡具备着很多作家所有的长处,他像李广田那样洋溢着乡野和泥土的气息;他像吴伯箫那样驾驭着优美、清丽的文笔;他像师陀那样善于倾诉忧郁和动人的故事。他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内容是比较狭窄的,然而在思想和艺术上却都闪烁着自己特有的光彩。他的不少篇章都像涧水那样明朗和清亮,像野花那样芬芳和妩媚。学习写散文的年轻朋友们,到这里来巡礼一番,也许可以有所收获。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写成了《囚绿记》,满怀深情地思念北平的一棵长春藤,祝愿和歌唱它永不屈服于黑暗,期待着与它重新见面。他抒发的这种感情,真挚、细腻而又浓郁,从一棵树木引出了对山河沦亡的感叹,又很含蓄地赞美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这种意境是相当感人的。文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本来就可以以小见大,而作者深沉和蕴藉的情致,更是加强了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感染力量。作者用这篇散文的题目作为他第三个集子的名称,应该说是含有深意的。

  然而他在抗战后写成的另外一些篇章,在思想和艺术上都不能保持这样的水准。像《池影》在感到异族的侵凌时,却还沉湎和躲藏在儿时的回忆中。《寂寞》和《门与叩者》,甚至还吟咏着寂寞和虚无的主题,与那个争取民族解放的伟大时代,显得是多么的不合拍。作者思想的天地显得过于局促了,这使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不能获得更大的成就。但是,他的品格无疑是崇高的,他用生命写成的壮烈的篇章,将永远被人们怀念。

  (选自《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三、热爱生活,追求光明(刘一新)

  文如其人。陆蠡是一位对生活极为严肃认真的老实人。1942年4月,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生活社被抄,为了追回书刊,他亲自去巡捕房交涉,结果被日本特务机关秘密杀害。据说,日敌问他赞不赞成伪府,他回答不赞成。最后问他对于大东亚的看法,他认为“一定失败”。正是这种民族的骨气,坚定的信念,使他的散文贮满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李健吾在《陆蠡的散文》一文中说:“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陆蠡的散文“得到了读书界的重视”(巴金语),《囚绿记》更为人们所称道,原因是它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艺术上也闪烁着自己特有的光彩。

  新奇精巧的结构。文章的开篇不是采用破题法,开门见山,点出题旨,而是用冒头法,从去年夏间的事情,娓娓道来,逐层展开。先写“我”何以一下子就选定这简陋、炎热的房间,接着补叙理由:能见到一片绿影。进而写“我留恋于这片绿色”,并极写“我”对绿色之爱,作者于“山穷水尽”之处,用“忽然”一词,异峰突起,把文章推进中心:囚绿。其间穿插“我”在乡间草屋床下的嫩绿被友人剪除的惋惜。“我”发现“绿友”追求光明,永远向着阳光,要是没有阳光,它就枯萎变色。至此,作者才借写绿友点出“文眼”:它是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于是决定开释这绿友。最后以怀念这圆窗和绿友作结。末了的一个问号,含蓄隽永,令人深省。其间,疏密相间(如细写“囚绿”,略写“念绿”),虚实相生(如把装饰“实”的房间的绿移就来装饰“虚”的心情),富有变化。作者这样匠心地安排,精巧谨严,平实自然,同时又平中见奇,出奇制胜。

  深沉婉转的抒情。作者是个富有强烈爱憎的斗士。沉默、内向的性格,使他的行文含而不露,抒情深沉委婉。当时,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把他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这使“我”感到“孤独”。但作为一个永不屈服于黑暗、强烈追求光明的战士,他是不会感到“孤独”的。文章写的是古城北平,但作者那难言的苦衷和良苦的用心,我们还是能体会得到的。在这民族危亡之际,作者的心情悲切痛苦。他巧妙地借爱恋绿色──这生命的象征,委婉而深沉地抒发了作者对光明自由生活的爱,和对窒息我们民族生机的日本强盗的恨。生长在天空底下的植物,把它移到黑暗的室内,尚且都要变成细瘦、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那么,生活在社会上的人类,尤其是酷爱自由的中华民族,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囚禁在这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那他们所遭受的折磨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了。植物的本性是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坚强民族。作者以深沉委婉的笔触,极赞了我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气节。绿是囚不住的,自由光明也终究要回来。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作者坚信日本强盗终将要被赶出去,总有一天,他会和他的绿友见面。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绿友,怎么会和追求光明的“我”面生呢。平淡的文字,饱蘸着作者炽烈的感情。我们读后像喝龙井,余香在口,如嚼橄榄,回味无穷。

  纯朴清丽的语言。作者像聊天似的信笔写来,文字纯厚质朴。“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从“伸长”“攀缘”“舒放”,层层递进,而整个句子,整中有散,长短交错,读起来既简洁明快,又舒展自如。作者如同画家调和色彩那样运用词语,准确地描绘出绚丽多变的色彩。绿有“嫩绿”“柔绿”,黄有“嫩黄”“瘦黄”,等。新奇贴切的比喻的运用,更为文章增辉添色。

  (选自《散文写作艺术指要》,出版社1997版)

本文来源:https://tool.jxxyjl.com/zhongguowenxuemingren/34673.html

  • 赵大年山水画|赵大年简介

    公主的女儿  作者:赵大年[满族]  一  黄裁缝有个美丽的名字,叫黄秋萍。她今年52岁了,满头乌丝,身体也没发福,腿脚轻快,走起路来一股风,从背影看上去,好似30郎当岁儿的大嫂。正脸细看,眉清目秀,高鼻梁,绞过脸,面皮白净,只是眼角布满了细密的鱼尾纹,记载着她的年龄。她极懂礼貌,从不正面冲人说...

    发布于:2021-06-09

    详细阅读
  • [张淇]张林鹂简介

    值得留恋的人生驿站  作者:张林鹂  一直听奶奶说她有个老同事,是抗美援朝时候认识的。当时奶奶刚参军,在前方医院里当护士。那个人也是。于是两个人认识了,培养出了深厚的友情。后来因为部队要转移,医院要分割,于是两个人分开了,战场的硝烟,使她们失去了联系,一下就是50年。这50年来,奶奶的朋友交了不...

    发布于:2021-06-09

    详细阅读
  • 张承志简介心灵史_张承志简介

    张承志  姓名:张承志  性别:男  民族:回族  出生年月:1948年  出生地:北京  籍贯:山东济南  笔名张录山。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阿拉克足球》,中篇小说《黑骏马》,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等。  张承志1948年初生,原籍山东济...

    发布于:2021-06-09

    详细阅读
  • 【张胜友作品】张胜友简介

    海之恋  作者:张胜友  一  大海无垠,水也滔滔,浪也滔滔……  海之一隅,绿树婆娑如翡翠,屋宇错落如花园,琴声悠长如仙阁……啊,这就是相传远古时代为白鹭栖息之地——鹭岛。  鹭岛,又称之为厦门岛!  二  乙酉年末,新岁将临。   胡锦涛总书记仆仆风尘来到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考察并亲切会见台商...

    发布于:2021-06-09

    详细阅读
  • 主持人张宏简介|张宏简介

    姑苏看水  作者:张宏  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但是,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

    发布于:2021-06-09

    详细阅读
  • 张锲简介|张锲简介

    张锲  张锲 1933年生,安徽寿县人。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报告文学《热流》、《在地球的那一边》、长篇小说《改革者》、话剧《金水桥畔》、电影《最后的选择》、长诗《生命进行曲》等。...

    发布于:2021-06-09

    详细阅读
  • 绿蜻蜓 朱述新_朱述新简介

    朱述新  朱述新 1945年出生。山东滕县人。著有儿童叙事诗《三个小羊倌》、《我们的团长》等。...

    发布于:2021-06-09

    详细阅读
  • 钟敬文全集|钟敬文简介

    钟敬文:我生命中的五四  五四是中国的一个超级民族节日。她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既有其重大的政治意义,也有深远的学术意义。像这样意义的节日在我国历史上可能是很少的,或者说是唯一的。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那一年,我十七岁(按照中国旧历虚岁的算法),是一个已经略知一些世事的青年...

    发布于:2021-06-09

    详细阅读
  • [曾凡华简历]曾凡华简介

    在睢宁大地上行走  作者:曾凡华  1 我觉得,能在睢宁大地上行走,是一种缘分!   当了一辈子兵,走南闯北,从东北乌苏小镇到南海西沙群岛,从新疆红其拉甫到内蒙苏泊淖尔,我都留下过自己的足迹。然而,与地处黄河古道的睢宁总是失之交臂。   上世纪70年代初,撰写台儿庄战役小说,途经...

    发布于:2021-06-09

    详细阅读
  • [作家鲁彦简介]鲁彦周简介

    鲁彦周  鲁彦周 1928年10月出生于安徽巢县鲁集村。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代表作有《凤凰之歌》(电影文学剧本)、《天云山传奇》、《古塔上的风铃》、《逆水》、《双凤楼》等。...

    发布于:2021-06-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 实用工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