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简介个人简历_韩寒简介
【tool.jxxyjl.com--中国文学名人】
为什么要读 韩寒
一段时间以来,韩寒这个少年作家成了广大中学生的热门话题,《三重门》、《零下一度》成了中学生的抢手读物,不少女生以他为偶像,争分夺秒地阅读他的文字。还有中学生煞费苦心为他建了个人网站。去年12月9日中央二台播放了韩寒与有关专家的对话,当屏幕上打出韩寒的特写镜头时,部分女生大声尖叫,上课时间已到,当老师要求关掉电视时,学生竟然与老师发生了冲突……
上述现象令我深思:中学生出书如今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但为什么学生们偏偏要读韩寒?韩寒值得他们如此投入精力和时间吗?
不可否认,韩寒的文章确实有他的过人之处。那幽默诙谐的个性化语言、打破常规的大胆比喻显示了他娴熟地把玩文字的功夫。“布像累极的人躺在床上伸懒腰,撑足了杯子。”(《杯中窥人》)“看来潮流是只能等不能追的,这和在火车站等候火车是同一个道理,乖乖留在站上,总会有车来,至于刚开走的车,我们泛泛之辈是追不上的。”诸如此类的文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的确令人耳目一新;那字里行间透溢出的不留情面的批判锋芒,让人感受到一种“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少年锐气,从而不得不感叹他的少年老成。他成熟的思想和老到的文笔非一般同龄人所能及,“反正我自叹不如。”一位写作基本功不错的中学生如是说。因欣赏他的文采而读他的书,这是部分学生的阅读心态。
但单是这部分学生远远不足以构成《三重门》的庞大读者群(我购于2000年12月的版本已是第18次印刷了)。在韩寒“全面发展必然导致全面平庸”等“至理名言”的旗帜下,聚集着一大帮追随者。他们要么是有偏科倾向,且有一技之长,想像韩寒一样靠特长立足的学生;要么是完全不堪学习重负,一心渴望逃脱学习牢笼的学生。韩寒的倡议及“身体力行”无疑给了他们一个极好的放松借口。“父母不理解我,老师不理解我,惟有这兄弟理解我。”他们的心在仓皇逃遁的旅途上暂时找到了一方躲避的绿荫,尽管也会隐约感觉到这绿荫类似海市蜃楼。可以说韩寒以他的才气为这类学生出了口气,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对抗现实的痛快,一种逃避学业的轻松。于是他们跟随其后随声附和,甚至帮他摇旗呐喊。但我同时注意到,那些真正优秀的被韩寒贬为“全面平庸”的学生对其人其文则是持一种不以为然或者嗤之以鼻甚至极度反感的态度。
媒体的大肆炒作是韩寒走俏的另一原因。曾有一段时间,报上隔三逢五地就有诸如“韩流来袭”之类的大号黑体字作标题的报道,电视、广播中也频频出现他的名字,至于他在网上的热闹程度,用烘熟的山芋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只要你在诸如sohu之类网站的搜索引擎上键入“韩寒”两字,立马就有关于他的数条信息出现。媒体的炒作本无可厚非。追踪潮流,做读者爱看的新闻是新闻人的天职,但只要稍作留意,我们便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纯粹称赞韩寒文学才华的报道只占极少部分,大多数报道都是把他作为一种教育现象在讨论,想通过他这个特例引出另外一个热门话题——在素质教育大环境下,我们该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韩寒遭遇了素质教育这个话题,引发了一些关于当前教育问题的讨论,这些讨论无形之中为韩寒知名度的提高助了一臂之力。但大多数中学生似乎无暇思忖韩寒的成名原因,他们从媒体上、从同学口中得知其人其文,遂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投入“韩流”。中学生固然知道经典读物的意义,但经典毕竟离他们的生活太远,读经典也让他们感到费劲,相比之下他们更喜欢同龄人写的“自己的生活”,这类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至少让他们在紧张的功课后得到一些放松。《花季雨季》的风潮早已过去,目前中学生写中学生活这一题材领域内影响较大改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并不多见。而且,韩寒文章中表现出的强烈的叛逆性正契合了当今中学生的普遍心理。韩寒的出现给中学生提供了一 个渲泄压力和不满的通道,吸引着他们一拥而上,争相阅览。
韩寒试图通过他的两本小书唤起教育界的“反思反思好好反思用心反思”(《三重门》第365页),可惜不知是惯性的力量过于强大,还是韩寒的声音过于微弱,几阵讨论之后,教育界似乎忽略了或者说淡忘了这位少年的声音。但他在中学生当中激起的波澜并未平息,出版商对他的炒作依然蔓延。《韩寒文集》《韩寒写真》《儿子韩寒》等书新瓶装旧酒,在掏走中学生零花钱的同时也掏走了他们的课余时间。“我得到的东西终身受用,你们得到的东西一旦拿到文凭后就大多不受用了。”“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荒废。”“七门红灯照亮我的前程。”真不知韩寒在用这些他自以为得意的语言来对教育界进行狂轰乱炸,误导追随他的少男少女时,能否做到气定神闲,脸不红心不跳?反正烟雾之后,凸现出来的只是他的浅薄与张狂。即使那篇被普遍看好的《穿着棉袄洗澡》的价值也值得怀疑。穿着棉袄洗澡?乍一看眼睛一亮。该比喻的本体应该是追求全面发展,该放弃的时候不会放弃吧?难道一上中学就“专攻一类”才算是不穿棉袄洗澡?明白人都知道,中学阶段打下的坚实基础将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广阔天地。若韩寒的这一比喻站得住脚,我想绝大多数中学生会选择穿着棉袄洗澡。至于《只说一点点》则是笔者所见到的最令人失望的答问。避重就轻,答非所问,用贫嘴掩盖无知却最终没有盖住。在留级也依然红灯高挂的情形下,为了避免退学、开除的尴尬,他选择了休学。休学固然能免除一时的尴尬,但恐怕最持久的尴尬还在后面。他将如何写出“人人心中全有,人人笔下全无”的独特感受?诚然,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也可充当创作素材,可终究是雾里看花隔靴搔痒啊。《三重门》已明显暴露出他生活体验的不足了。为什么学生们认为《花季雨季》更能全面反映当代中学生的生活?因为它塑造了鲜活的中学生群像,展示了少男少女们富有时代气息的心灵世界。但《三重门》却基本上局限于林雨翔这类非主流学生的生活圈子,它不可能满足广大中学生的口味。 即使是写他擅长的校园题材,韩寒也时不时暴露出知识储备的不足。《三重门》第308页韩寒在批判中国的计算机教育时写了这样一段话颇令人费解:“当时windows98都快分娩出来了,市南三中,或者说是全上海的高中,都在教foxbase这类最basic的东西……”稍懂电脑知识的人都知道,foxbase是一种数据库语言,而windows98属操作系统,两者根本不可能相提并论,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学foxbase可让学生了解数据库的基本知识和编程原理,能为学习其它相关语言如 foxpro打下基础。应该说当时foxbase还是比较实用的,学校的作法并没错 呀!电脑知识的贫乏让他露了马脚,只可惜他不知恶补。反倒反唇相讥。《眼中……》一文中的如下句子更是赔笑大方:“所谓文学批评,就是要摆上来就批,然后再评,耍不怎么不叫文学批评?”我们的少年作家理应知道:文学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价值和缺陷的科学,这种揭示不能妄下断语,而要论据充足,以理服人,怎么能“摆上来就批”呢?开批斗会吗?
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韩文中自始至终表现出的非同一般的自负和狂傲。他以横扫干军万马之势将琼瑶、刘墉。祝勇等人一路扫倒。“《那些事、那些人》写了一半,文笔风格均和《47楼207》重复。被这小子捷足先登了……”(《零下一度》第120页)。他倒是蛮会抬举自己的。而读者自会一眼看出二者的高下之别。更可笑的是他竟然称呼孔博士为“小子”,真是滑稽透顶!想出风头也不能靠故作惊人之语啊!
韩寒实在太需要教育的滋养,如果他还想继续走写作之路的话。好在复旦大学给了他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可他却不领情地拒绝了,真是令人琢磨不透。他是否在等着有关部门为他量身而定做一套科学规范的教育制度?他真的要一门心思地与教育对抗到底吗?他这种暂拿青春赌明天的气势未免太豪奢了吧?
好几个月了,韩寒似乎没有再公开露面。现在的他是在积蓄能量准备辉煌的复出呢还是正为“江郎才尽,文思枯竭”忧心如焚?看到他在学生当中的冲击波,我禁不住想:名气、稿费、同龄人的崇拜究竟是成全了他?还是戕害了他?假如他没有那么早出名,仍旧按部就班地在校上课,等进了大学后再展露写作才华,他的未来会不会更有把握一些?
本文来源:https://tool.jxxyjl.com/zhongguowenxuemingren/34510.html
-
赵大年山水画|赵大年简介详细阅读
公主的女儿 作者:赵大年[满族] 一 黄裁缝有个美丽的名字,叫黄秋萍。她今年52岁了,满头乌丝,身体也没发福,腿脚轻快,走起路来一股风,从背影看上去,好似30郎当岁儿的大嫂。正脸细看,眉清目秀,高鼻梁,绞过脸,面皮白净,只是眼角布满了细密的鱼尾纹,记载着她的年龄。她极懂礼貌,从不正面冲人说...
-
[张淇]张林鹂简介详细阅读
值得留恋的人生驿站 作者:张林鹂 一直听奶奶说她有个老同事,是抗美援朝时候认识的。当时奶奶刚参军,在前方医院里当护士。那个人也是。于是两个人认识了,培养出了深厚的友情。后来因为部队要转移,医院要分割,于是两个人分开了,战场的硝烟,使她们失去了联系,一下就是50年。这50年来,奶奶的朋友交了不...
-
张承志简介心灵史_张承志简介详细阅读
张承志 姓名:张承志 性别:男 民族:回族 出生年月:1948年 出生地:北京 籍贯:山东济南 笔名张录山。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阿拉克足球》,中篇小说《黑骏马》,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等。 张承志1948年初生,原籍山东济...
-
【张胜友作品】张胜友简介详细阅读
海之恋 作者:张胜友 一 大海无垠,水也滔滔,浪也滔滔…… 海之一隅,绿树婆娑如翡翠,屋宇错落如花园,琴声悠长如仙阁……啊,这就是相传远古时代为白鹭栖息之地——鹭岛。 鹭岛,又称之为厦门岛! 二 乙酉年末,新岁将临。 胡锦涛总书记仆仆风尘来到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考察并亲切会见台商...
-
主持人张宏简介|张宏简介详细阅读
姑苏看水 作者:张宏 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但是,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
-
张锲简介|张锲简介详细阅读
张锲 张锲 1933年生,安徽寿县人。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报告文学《热流》、《在地球的那一边》、长篇小说《改革者》、话剧《金水桥畔》、电影《最后的选择》、长诗《生命进行曲》等。...
- 详细阅读
-
钟敬文全集|钟敬文简介详细阅读
钟敬文:我生命中的五四 五四是中国的一个超级民族节日。她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既有其重大的政治意义,也有深远的学术意义。像这样意义的节日在我国历史上可能是很少的,或者说是唯一的。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那一年,我十七岁(按照中国旧历虚岁的算法),是一个已经略知一些世事的青年...
-
[曾凡华简历]曾凡华简介详细阅读
在睢宁大地上行走 作者:曾凡华 1 我觉得,能在睢宁大地上行走,是一种缘分! 当了一辈子兵,走南闯北,从东北乌苏小镇到南海西沙群岛,从新疆红其拉甫到内蒙苏泊淖尔,我都留下过自己的足迹。然而,与地处黄河古道的睢宁总是失之交臂。 上世纪70年代初,撰写台儿庄战役小说,途经...
-
[作家鲁彦简介]鲁彦周简介详细阅读
鲁彦周 鲁彦周 1928年10月出生于安徽巢县鲁集村。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代表作有《凤凰之歌》(电影文学剧本)、《天云山传奇》、《古塔上的风铃》、《逆水》、《双凤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