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简介]傅雷简介
【tool.jxxyjl.com--中国文学名人】
傅雷家书两则分析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出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前者,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后者充满感情。但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第一封信的开始,傅雷首先宽慰儿子: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了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而且,孩子向父母诉苦,在家信中发泄,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接着告诉儿子: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那么,应该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跌宕呢?首先,应该对这一切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于受伤。“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他还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的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其次,“慢慢”“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情”,即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为借鉴。“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从而越来越坚强。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第二封信,起因于傅聪在音乐会上的成功演出。孩子的成功总是父母最大的幸福与骄傲,但傅雷与其他父母不同的是,他的幸福与激动还来自于艺术的成功、祖国的光荣。“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作为父亲的傅雷,毫不矜持地对儿子表达了他异常激动的心情:“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若是一般的父母,也许仅止于此了,而傅雷的伟大,就在于他借助儿子的成功之机,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他首先赞许儿子:“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而这,正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如果说,上一封信是要儿子在消沉时保持坚强,那么,这里所说的成功时“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更是坚强的表现。只有做到了坚强,才能永远不怕孤独。傅雷对“坚强”含义的理解,浸透了人生的感悟,十分耐人寻味。“坚强”的最高境界,乃是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因为“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这可以说已经是人生至境了!
接下来,傅雷奔放的思绪又从艺术飞到了中国的“黎明”。他从傅聪如流水般的演奏风格中,想到了克里斯朵夫,进而想到了新中国的“复旦”,想到了滔滔不竭的中华文明。他激励儿子,被这般伟大的文明之河哺育过的艺术家,“应该有气冲斗牛的表现才对”,洋溢着对新中国的热情,对中华文化的信心。
书信最后,傅雷再次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第一封信里,他曾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这一次,他又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从而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让“完美”的地平线永远激励着我们向前进!
二、问题研究
1.对于“坚强”,应怎样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也是贯穿两封信的内在精神。傅雷对儿子说:“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可见坚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即使孤独也不怕”(见第二封信),并且“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见第一封信)。二是“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永远保持“对艺术的谦卑”。这两方面合起来,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胜不骄,败不馁”,就是宠辱不惊,得失泰然。第一封信里所讲的“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第二封信所说的不怕矛盾,相信“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也都是这个道理。
但“坚强”的最高境界,可以说还在于葆有一颗“赤子之心”。“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赤子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2.如何理解“赤子之心”与“孤独”?
傅雷说:“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当代哲学家周国平则说过,孤独、寂寞和无聊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分别属于精神、感情和事务的层面;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傅雷对孤独的理解,与之和而不同。傅雷相信:“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正因为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不含私心杂念,没有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甚至会遭到误解和排斥,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这心灵的朋友,这精神的世界,足以让他无惧身边的孤独,永远不感精神的孤独!周国平说“孤独产生于爱”,傅雷说“爱让赤子不孤独”,实在是异曲同工。
赤子之心无比纯洁,剔除了纷纭杂念,才可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并以之“打动听众的心灵”。艺术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便都在这里企及了。
3.如何理解“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
文中提到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以贝多芬为原型),说傅聪常以克里斯朵夫自命,其个性也与之相像;又说“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其意旨在鼓励儿子像贝多芬那样,不惧矛盾,勇敢面对,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
练习说明
一、阅读课文,说说傅雷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此题意在让学生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含义。
第一封信里,傅雷希望儿子能够正确地对待情绪上的消沉和低落,学会用达观的态度泰然处之,保持心灵的平衡;进而能够冷静、客观地分析事理,正视现实,吸取前车之鉴。第二封信,希望儿子在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仍然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二、傅雷在给儿子的另一封信中曾经说过:“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从这两封信来看,这种“父子如朋友”的境界体现在哪里?
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傅雷与傅聪的父子深情,理解“朋友”的真正含义。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这一问题。有些方面还可以从《傅雷家书》的其他篇章中寻找例子。
“朋友”的意义,首先在于感情上、精神上的互相理解与慰藉。当傅聪情绪消沉时,可以毫无顾虑地向父亲倾诉,而父亲并没有高高在上、横加训斥,或者说些教条式的训诫。相反,他能够充分理解儿子的痛苦,首先尽力地安慰他,让儿子觉得温暖、放心;然后娓娓而谈,以十分平等的口气给他提出一些人生的忠告。朋友的境界,还在于志同道合,互为知音。傅雷与傅聪对音乐艺术有许多共同的感受可以交流,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这也是“父子如朋友”的体现。
三、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回答括号中的问题,并从课文中再摘抄几句含义深刻的语句。
1.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到过感情的ruin,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是怎样一种情绪?)
2.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孤独的赤子创造的是什么样的世界?)
此题意在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深化对人生境界的体悟。
1.这句话意在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只余下万千感慨,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这就是我们对待往事应有的心态。
2.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剔除私心杂念,远离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就是这些心灵的朋友和美好的情感,成为赤子创造的博大宽广的精神世界。
四、写信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感情、展开深层次心灵交流的常见方式,它与面对面的交谈有着不同的效果。请你也试着就某一话题,跟父母进行一次朋友式的通信交流。
此题意在促进学生与父母的心灵交流;同时练习用书信的方式表情达意。
教学建议
一、本文的主要内容比较清晰明了(尤其是第一封信)。学生容易理解,不必详细串讲。可以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再提几个问题即可。如,第一封信中,对于情绪的高低起伏,傅雷给儿子提出了哪些忠告?能否找出两处生动的比喻?两封信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二、关于“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几处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议论,学生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因为缺少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精神体验。对这几处议论,我们既不应随便放过,也不必强求阐发的深度。
三、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傅雷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与颖悟,可以播放并讲析一些贝多芬、莫扎特等西方音乐大师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从而把语文学习同音乐欣赏结合起来,整体促进学生艺术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四、鼓励学生结合名著导读,在课外阅读《傅雷家书》、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可节选)与《贝多芬传》等书。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戈宝权)
傅雷(1908—1966),文学翻译家。字怒安,号怒庵。上海市南汇县人。20年代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五卅”运动时,他参加在街头的讲演游行。北伐战争时他又参加大同大学附中学潮,在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的威胁和恐吓之下,被寡母强迫避离乡下。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1931年春访问意大利时,曾在罗马演讲过《国民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义》,猛烈抨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留学期间游历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1931年秋回国后,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受政治迫害,夫妇二人于1966年9月含冤而死。
傅雷翻译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罗曼·罗兰4种:即《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弥盖郎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现通译伏尔泰)4种:《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梅里美2种:《嘉尔曼》《高龙巴》。莫罗阿3种:《服尔德传》《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牲》。此外还译有苏卜的《夏洛外传》,杜哈曼的《文明》,丹纳的《艺术哲学》,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和牛顿的《英国绘画》等书。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他的全部译作,现经家属编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编成《傅雷译文集》,从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现已出齐。《傅雷家书》(1981)整理出版后,也为读者所注目。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版)
二、傅聪忆父亲(叶永烈)
他的琴声刚刚在台湾响过,又在北京、上海和香港响起。傅聪穿梭于海峡两岸。5月底,趁他从香港返回上海,我去拜访他。他穿着浅色的西装,里面是鲜红的高领线衫,虽说已经“年过半百”,却显得潇洒、活跃、开朗,不时仰天大笑。我们无拘无束、漫无边际地聊着,姑且曰“无标题谈话”。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本是《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中无名氏的诗句。傅聪说,他的父亲傅雷最喜欢这两句诗,作为座右铭。傅雷总是忧国忧民,为整个人类的命运担忧。他是一个想得很多、想得很远、内心生活非常丰富的人。傅聪记得,在1948年,印度民族运动的领袖甘地被极右派刺死,消息传来,傅雷悲愤交集,三天吃不好饭……正因为傅雷“常怀千岁忧”,所以他的心灵常受煎熬,常处于痛苦之中。
自然而然,我们谈起了《傅雷家书》。傅聪说,透过父亲写给他的那么多家书,足以看出父亲是一个非常热情的人,充满父爱的人。《家书》谈的是做人的原则、艺术的修养。父亲既热情,又细致,细小到衣、食、住、行都要管,什么都替你想到了。傅聪很坦率地说,有优点必然有缺点,他以为父亲过于严格、慎微。他大笑道,幸亏他一半像父亲,另一半像母亲,他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宽容、乐天的品格。
童年,留给人温馨的回忆。傅聪的童年是在上海度过的。傅雷在法国专攻美术,而傅聪小时候对美术兴趣不大,“胡画”一通罢了。傅雷注意到傅聪喜欢音乐。收音机里一传出乐曲的声音,好动的傅聪便会安静下来,侧耳细听。傅聪回忆道,有一天,他正在跟别的孩子玩,忽然有人传令“叫侬回来,叫侬回来”。他不知“啥事体”。回到家里才明白,父亲在跟几位音乐界的朋友在商量,让他学钢琴。就这样,傅聪到雷桓伯伯家学钢琴。最初,只是让他去学而已。不久,听雷伯伯说,傅聪学钢琴学得快,钻进去了。于是,傅雷决定置一架钢琴。傅聪就是这样和钢琴结下毕生之缘。
傅聪记得,当他的琴艺有了长进之后,父亲让他退学,在家专门习琴。父亲亲自编课本,教他中文。傅聪说,父亲教我,从未采用“旁敲侧击”。父亲提出一个问题,让傅聪回答。如果答不上,父亲就讲一个故事启发他;再答不上,又讲一个故事……一直到他经过自己的思索,讲出了答案。傅聪颇为感叹地说:“这样,学问就成了我自己得来的,不是道听途说,不是copy(拷贝),不是抄书。父亲这种教育方法,使我永远受用不尽,那就是独立思考。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就不会停留于一,就会举一反三,在面前展现广阔的知识天地。如果说我以后在学问上有所成就的话,那归功于独立思考。我的基础就是这样打下的。”
傅聪说,傅雷是五四时代中国典型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应当只是理解为‘有知识的人’,亦即英文中的intellectual。知识分子应当是instruction,即有思想的人。知识分子是社会进步的先锋队。也正因为这样,许多进步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总是命运坎坷,如伽利略、哥白尼等等。他们总是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不做“顺民”。
我们聊及了在京举办的“傅雷家书墨迹展”。傅聪说,那是傅雷被打成“右派”时,非常苦闷。周煦良怕傅雷想不开,劝他学书法。傅雷办什么事都很认真。他学书法也是如此。一学,就着了迷,字写得越来越好。
一说及“文革”,傅聪以为只有用anguish才能表达他的心情,即内心的痛苦,而又含有控诉的成分。“文革”是大悲剧。有一次,外国记者问起他对“文革”的看法。当时傅聪在音乐会上刚好演奏了萧邦的《晚年》。傅聪当即说,中国文化在“文革”中的处境,就像《晚年》一样。
如今,傅聪已是中央音乐学院兼职教授。他说自己是一个以音乐为生命的人,愿为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演奏音乐。今后,他仍将来往于海峡两岸,向热心的听众奉献他的琴声。他强调说,他去台湾,纯粹是为了演出,不带任何政治色彩。
傅聪很高兴地告诉我,这次来上海,出乎意料,上海音乐学院帮助找到了“文革”中查抄的傅雷家书底稿,还找到了傅雷分类摘录的傅聪的来信,全部送还傅聪。其中不少信件,是现在出版的《傅雷家书》中所没有的。另外,有关部门还把傅雷遗嘱原件交给了他。
我问及他的两个孩子。他说,只有一个孩子学音乐。
他再三说,他是淡泊的人,与世无争,只愿把一切献给音乐。他爱祖国,爱祖国的文化、河山、人民。他的根在中国。
(选自《名流侧影》,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本文来源:https://tool.jxxyjl.com/zhongguowenxuemingren/33506.html
-
赵大年山水画|赵大年简介详细阅读
公主的女儿 作者:赵大年[满族] 一 黄裁缝有个美丽的名字,叫黄秋萍。她今年52岁了,满头乌丝,身体也没发福,腿脚轻快,走起路来一股风,从背影看上去,好似30郎当岁儿的大嫂。正脸细看,眉清目秀,高鼻梁,绞过脸,面皮白净,只是眼角布满了细密的鱼尾纹,记载着她的年龄。她极懂礼貌,从不正面冲人说...
-
[张淇]张林鹂简介详细阅读
值得留恋的人生驿站 作者:张林鹂 一直听奶奶说她有个老同事,是抗美援朝时候认识的。当时奶奶刚参军,在前方医院里当护士。那个人也是。于是两个人认识了,培养出了深厚的友情。后来因为部队要转移,医院要分割,于是两个人分开了,战场的硝烟,使她们失去了联系,一下就是50年。这50年来,奶奶的朋友交了不...
-
张承志简介心灵史_张承志简介详细阅读
张承志 姓名:张承志 性别:男 民族:回族 出生年月:1948年 出生地:北京 籍贯:山东济南 笔名张录山。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阿拉克足球》,中篇小说《黑骏马》,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等。 张承志1948年初生,原籍山东济...
-
【张胜友作品】张胜友简介详细阅读
海之恋 作者:张胜友 一 大海无垠,水也滔滔,浪也滔滔…… 海之一隅,绿树婆娑如翡翠,屋宇错落如花园,琴声悠长如仙阁……啊,这就是相传远古时代为白鹭栖息之地——鹭岛。 鹭岛,又称之为厦门岛! 二 乙酉年末,新岁将临。 胡锦涛总书记仆仆风尘来到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考察并亲切会见台商...
-
主持人张宏简介|张宏简介详细阅读
姑苏看水 作者:张宏 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但是,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
-
张锲简介|张锲简介详细阅读
张锲 张锲 1933年生,安徽寿县人。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报告文学《热流》、《在地球的那一边》、长篇小说《改革者》、话剧《金水桥畔》、电影《最后的选择》、长诗《生命进行曲》等。...
- 详细阅读
-
钟敬文全集|钟敬文简介详细阅读
钟敬文:我生命中的五四 五四是中国的一个超级民族节日。她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既有其重大的政治意义,也有深远的学术意义。像这样意义的节日在我国历史上可能是很少的,或者说是唯一的。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那一年,我十七岁(按照中国旧历虚岁的算法),是一个已经略知一些世事的青年...
-
[曾凡华简历]曾凡华简介详细阅读
在睢宁大地上行走 作者:曾凡华 1 我觉得,能在睢宁大地上行走,是一种缘分! 当了一辈子兵,走南闯北,从东北乌苏小镇到南海西沙群岛,从新疆红其拉甫到内蒙苏泊淖尔,我都留下过自己的足迹。然而,与地处黄河古道的睢宁总是失之交臂。 上世纪70年代初,撰写台儿庄战役小说,途经...
-
[作家鲁彦简介]鲁彦周简介详细阅读
鲁彦周 鲁彦周 1928年10月出生于安徽巢县鲁集村。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代表作有《凤凰之歌》(电影文学剧本)、《天云山传奇》、《古塔上的风铃》、《逆水》、《双凤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