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常识与技巧】网络对联技巧理论1
【tool.jxxyjl.com--对联知识】
网络对联技巧随着网络对联的发展,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由早期的一枝独秀变成百花齐放,并由早期与意境联的分居现象,又回到了融洽的地步。对于网络技巧联与意境联的辩证关系如何?打个简单的比喻,意境是亚当,技巧是夏娃,而上帝曾是创造而今成为阻碍其交流发展的先知。那么意境与技巧联的相融便是亚当与夏娃尝试禁果的完美产物。网络中的联友也越发意识到意境与技巧双修的重要性。前人有《巧对录》在先,今人在网络技巧对联的认识还多半是从其《巧对录》书中摘取支言片语,引经据典,阐述很片面,观点很模糊。另外更有把技巧说成玄乎,对技巧的最佳表现形式与最高境界都无法把握。从而形成此类以上观点是孤家之言,而不是方家之言。网络技巧对联因此也没有较统一与完整的技巧理论篇存在。
本文正是基于以上因素,将以简洁的语言,完整的逻辑,生动的例句,独特的见解,从网络技巧对联的构成,创作,诊断,鉴赏,及表现形式等方面,对技巧进行全方位的阐述,使之构成网络对联技巧理论体系,从而对学习网络技巧对联的联友有所启发,少走弯路。
一。技巧对联的构成特性。
(一)技巧的趣味性。 技巧的制造以知识为底。你所知道的知识(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数学,时事政治等等)越多,则可能制造出更丰富的技巧。或说知识链的形成,促成技巧句的连锁反应出现。此点可以观余的作品,从地理篇到诗钟篇(在余的观点,诗钟也属于近似灯谜,故归类于技巧)或许能感受一下。 (二)技巧的天然性。 一个技巧该存在多大的难度,应看句的意有多大。而不是认为技巧难度越高就越好。技巧句应该是注意天然性的,即以多大的意赋予多大的技巧成分。或说:好的技巧天然成就,无须可以雕琢。 技巧制造者比较容易走进死谷的是在拆字与嵌名。如: 囚困人身十字架(拆困字) 常遇春风拂笑面(嵌常遇春) 余觉得此两句若为拆而拆,为嵌而嵌,则无多大的意义。故视第一句不拆字,第二句不嵌名。作为普通出句处理更好些。 技巧制造者比较容易成功的是在:歧义与借意方面。如: 夫差在外,可怜居里夫人 (夫差与居里 在此被歧义与借意) 醉翁别号六一,必是老顽童(六一在此被歧义与借意) 此第一句作为搞笑技巧联,借东西人物合壁造就一种诙谐的语气。是不错的出句。第二句则借意六一居士称呼与六一节日,也促成醉翁心态如童的句意,故也可以算是教好的出句。 故技巧创作者应注意的一点,别为技巧而技巧,弄巧成拙反不好。 (三)技巧的合成性 技巧句如果是复合句(a单句与b单句组成)。那么此技巧的构成通常是以a单句为基础,再用a单句引申出b单句。b单句通常就是需要表达的技巧部分。可以说,当a单句与b单句在内容上的衔接成功,那么一个成功的技巧句已经出炉了。如: 武松打虎,亦是与虫蛮干。 武松打虎(a单句)---(联想到虎是“虫”,而打虎则是力气的“蛮干”使然)-----(感知相通点在“虫”与“蛮”的字型上有相似)----引申出:b单句:亦是与虫蛮干。从而复合句出现如上。一个较为成功的拆字联即出现。 反之:或以b单句为基础,引申出a单句的技巧部分。从而构成复合句式的技巧句。如: 泰山名扬四海,并非鲁有脚 并非鲁有脚(b单句)-----(鲁有脚中,鲁字为山东的简称)----(自然联想到山东以泰山为出名。)----(大胆试想泰山的出名并非靠广告之语或吹说)-----故可以引申出:泰山名扬四海(a单句)。从而复合句如上。一个教好的嵌名联即可出现。 (四)技巧的可集性 当作者以一个教大的题材范围来制作技巧时,可以以该题材作个专题技巧的收集。如或以三国故事,或以国家地理,或以时事政治等等。以三国故事为例子,当试做出: 操之过急,兵败赤壁 此句出来,即联想到三国中有趣的人物故事有许多。是可以在其他人物原型上作文章。故有后面的: 趁火打劫,周瑜在行 等等,请观看集中的三国篇,或对联友有所启发。 (五)技巧的精确性 此点比较有意思。技巧制造何以用精确来形容呢。因为一个好的技巧出句在用词造字上如果失去精确,就有可能出现漏洞,从而使技巧部分逊色或直接失败(成为伪技巧)。如: 张良曾巩刘基 此出句是用张良帮助刘邦打江山的典故。出句嵌张良与曾巩两人名。余见后认为“刘基”为败笔所在,若“刘基”改为 “刘邦”,则在句上或技巧上达到好技巧的要求。技巧部分:三连嵌人名。句意:语意比原句更为通顺。 郑和下海出洋相 此出句用郑和出海的故事,技巧在 出洋相 让人产生误解。出洋相为一俚语,用在打趣。虽在此典中适合郑和的身份,但与出句组合一起的意思却不大明了。是以试改其他人物: 大山表演,尽出洋相 大山为所熟悉的洋博士或中国通一个,其在主持节目风格时有风趣之语。故出洋相一语用在其身上倒是有可取之处。 史鉴双司马 此出句史字让人误解,是历史还是文史。以历史而言,司马者不当两个。以文史而言,确有司马迁与司马相如两位文学史家。 从以上几个出句可以看出,技巧对于文字的精确使用,其实有很高的要求。故须注意。 (六)技巧的可塑性 技巧句稍加变化,即可达到意境句所需要的要求,成为意巧两兼的好句。而意境句在通融到技巧方面却是比较难作到此点。技巧句的穿梭自如,给技巧的制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与取舍。此观点可以参看《浅谈意境与技巧的融合》一文。 总结:技巧在一般表现形式上只是表现手法与表达内容的有机结合。而实质上技巧的更高明的表现形式应为在处理句时的斟酌的过程。或可以说,技巧存在于意中,是作者在炼字炼句炼意所用的知识的集成。与联友共勉,作个抛砖。) 12
12-
【叠字联大全7个字】叠字复字联欣赏详细阅读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重重迭迭山,曲曲环环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山山海海山海关,雄关镇山海日...
-
【《笠翁对韵》十灰】《笠翁对韵》——灰详细阅读
春对夏,喜对哀。大手对长才。风清对月朗,地阔对天开。游阆苑,醉蓬莱。七政对三台。青龙壶老杖,白燕玉人钗。香风十里望仙阁,明月一天思子台。玉橘冰桃,王母几因求道降;莲舟藜杖,真人原为读书来。 注释:阆苑:阆风之苑,神话传说的仙人居地。蓬莱: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之一。 七政: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
-
【酒的趣谈】趣谈酒联详细阅读
我国是古老的酿酒之邦,从古至今酒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尤以酒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酒文化载体。清代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写道:“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曷 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惟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最早的酒联出现在宋代,尤以明清最盛。酒联,是文学...
-
【《笠翁对韵》微对巨】《笠翁对韵》——微详细阅读
贤对圣,是对非。觉奥对参微。鱼书对雁字,草舍对柴扉。鸡晓唱,雉朝飞。红瘦对绿肥。举杯邀月饮,骑马踏花归。黄盖能成赤壁捷,陈平善解白登危。太白书堂,瀑泉垂地三千丈;孔明祀庙,老柏参天四十围。 注释:“红瘦”句:宋李清照《如梦令》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举杯”句:唐李白《月下独酌》诗:“举杯...
-
对联的资料|对联知识——对联的词类与词性详细阅读
对称美是对联的主要特点。所谓对称,除了平仄相对、节奏一致之外,还要做到词类相近,词性相当,结构相似,字数相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达到高度完美。反之,则不能称其为一副好的对联。本篇主要谈谈对联中的词性对仗的问题。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古代词类的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
- 详细阅读
-
[春联的来历和起源]春联的来历详细阅读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
-
【对联常识与技巧】网络对联技巧理论3详细阅读
三。技巧的创作与诊断 技巧之木人巷 学习技巧,总是在问怎样的技巧才是最好的技巧,是不是凭借出句精彩就算是技巧高手,我的回答不是的。真正的技巧工夫在于对技巧的理解与其内涵的拓展。综合自己以前所写些技巧文章的理解,重新赋予技巧新名---木人巷。取意思于少林寺的闯关名词。可以说,能闯过技巧的木人巷...
-
[对联的分类简介]实用对联分类简介详细阅读
“实用对联”指的是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广泛使用价值的对联。主要包括八类作品:节日联、喜庆联、哀挽联、庭堂居室联、行业联、自题联、题赠联和名胜联。“实用”与“非实用”是相对而言的。“非实用”的对联主要指文学作品用联和游戏、斗智用联。下面各列举一些联例来简要说明八种实用对联的基本特点。一、节日联指“过节”(...
-
对联的学问|对联的学习方法——诗钟详细阅读
诗钟是学习对偶技巧的一种训练方法,又是欣赏对偶佳趣的一种文字游戏。从清朝中叶在福建兴起,很快传开,“五四运动”以后趋于沉寂,现在又逐渐兴起。 ^^一、诗钟活动的特点 诗钟活动的特点是限时限题写出一副七言律诗中的诗联,得名于限时的方法。在钟表没有普及的时候,是用细线坠铜钱系在一根线香上,烧到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