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热尔图的作品_乌热尔图简介
【tool.jxxyjl.com--中国文学名人】
乌热尔图:鄂温克的文学狩猎人
乌热尔图 原名涂绍民。1952年出生。鄂温克族。黑龙江甘南人。著有小说集《琥珀色的篝火》,儿童故事集《森林骄子》等。
曾经的少数民族文学旗手寻根80年代
乌热尔图:鄂温克族,著名作家、摄影家。1952年4月出生在嫩江畔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自幼受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民间文化、汉族文化的多重影响。1968年底初中毕业后,在鄂温克游牧部落中生活十年之久。他的短篇小说《一个猎人的恳求》、《七叉犄角的公鹿》、《琥珀色的篝火》连续获得1981年、、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5年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先后出版短篇小说、散文随笔集《七叉犄角的公鹿》、《乌热尔图小说选》、《琥珀色的篝火》(日文版)、《你让我顺水漂流》等一百多万字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还主持编辑出版了《美丽的呼伦贝尔》、《额尔古纳风光》等大型摄影集。
对于呼伦贝尔那片土地,乌热尔图有自己的骄傲:
“我可以挺直了腰杆说,我没有疏远,
也没有背叛这一片对我恩重如山的土地。”特约摄影 鲍昆
在作家之外,摄影家是乌热尔图的另一个身份。
图为乌热尔图镜头里的呼伦贝尔。
乌热尔图的经历是上世纪80年代的独唱。作为一个鄂温克族作家,他原本或许只能充当主流文化的注脚。但是这种命运却在一个特殊年代因缘际会地产生了倒错。
从1981年到1983年,乌热尔图连续三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一方面也获得了以李陀为代表的体制外文化圈的高度评价,这在80年代初期十分罕见。乌热尔图一时成为当时最为走红的短篇小说作家,成为少数民族文学的一面旗帜。1985年,乌热尔图担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进入了中国作家的“中心地带”。以乌热尔图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作家的异军突起背景复杂。无论是陈丹青的西藏组画,还是马原的“西藏题材”小说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形式的少数民族风情热,或源于原创性或流于庸俗的跟风,与各种思潮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道耐人寻味的独特风景。
鄂温克部落收留的“孤儿”
1965年,我进入呼伦贝尔盟海拉尔第二中学。“文革”开始不久,学校停课了。我的父亲是满归鄂温克民族乡党委的负责人,“文革”一开始,他被诬陷为民族分裂分子,乌兰夫的爪牙。我受牵连,在学校,什么活动都不许参加。
1968年,开始上山下乡。大部分同学去了农区,一部分在学校等分配。我因政审不合格,没地方接收,就只有回家,回满归乡了,也就是现在的敖鲁古雅。那时的敖鲁古雅,尽管已经由国家出资建造了一些供猎民居住的房屋,但鄂温克族仍然过着传统的狩猎生活,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山中度过,他们狩猎、饲养驯鹿。
1968年底,经过各种努力,我终于来到敖鲁古雅东方红猎业生产队,成了一名猎民。我是城镇里长大的鄂温克孩子,对鄂温克猎民的生活全然陌生,当时连鄂温克语都不懂。但是,因为父亲曾在这里做过几年书记,人们敬重他勤勉、忠厚的为人,所以没人歧视我。
父亲的一个朋友送给我一支猎枪。这是一支7.62口径的俄式步枪,鄂温克猎人都使这种枪。要成为一名好猎手不容易,在鄂温克人中,只有好猎手才会受人尊重。
在与鄂温克猎手们一同狩猎不久,我决心独自出猎,证明自己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鄂温克猎手。我每天都起早上山转悠,一天终于在树林里发现一只狍子,我屏住呼吸,一枪中的,兴高采烈地背着猎物回来。猎人们发现我也能打到东西,开始对我另眼相看了。此后,我打到的猎物越来越多。
18岁,一个成熟的鄂温克猎手
一天,大雪纷飞,天没亮,猎人们就聚在一起,虽然猎马都牵走了,大家还是想出猎。有人说,要往东山去,有人说要往西山去,我说,我往南山去。没有人提出异议,就这样,我为自己在鄂温克猎手中争取到了平等的位置。
那天,我冒着大雪,一直往南走。终于发现了狍子的行踪,我用各种方式跟踪靠近,最终打中了一只很大的狍子。放到背夹子上才发现,它太大了。我用力背着这只大狍子走了很长时间,可雪越下越大,把我来时的脚印掩埋了。结果,我沿着相反的方向走了很久。最终不得不把狍子丢掉,剥下了狍子皮背回来,以证明自己并非空手而归。
那时,除了饲养驯鹿,狩猎仍是鄂温克人的生活依靠。每天,猎人们出门前吃一顿饭。身上带着干粮一直撑到晚上。开始的时候,我不习惯,带着饼也不愿吃,心里着急,怕空手而归,结果晚上回来的时候,累得几乎完全走不动了,在雪地里走几步,就要歇一下。冬天入山前,父亲很认真地告诉我出猎时必须遵守的三条原则,是这三条“戒律”保证了我在野外的平安:
一,火柴放在特制的桦皮盒子里,不能受潮,无论何时身上都要揣着它。它就是生命。
二,走累了不能坐在雪地上,要坐在干倒木上。否则一旦出透了汗,就会腰腿抽筋站不起来了。
三,地形不熟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自己的脚印,顺着脚印走回来。
在当猎人的四年中,我参加的最大的一次狩猎是打黑熊。我们一共四个人带着两条狗和十几头驯鹿追踪了好几天,最终成功地找到了黑熊的藏身之所,猎取了它。能够参加小组性的狩猎黑熊行动,证明我已被认可为一名成熟的猎手了。那年,我刚过18岁。
被发掘的少数民族文学新秀
在鄂温克猎民中度过了四年的狩猎生活,我连写封信都困难了。猎人在山里不看报,听不到收音机。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的认知能力已降到了最低点。父亲恢复工作后,我被安排到清林部门当了一年的检尺员。平时没事的时候,我抱着本字典,写字认字,重新从最基本的识字开始。
两年后,我回到敖鲁古雅乡,做了一名派出所民警。我的工作任务就是领着猎民打猎,保证他们的安全。1974年,敖鲁古雅开始受到外界关注,一些记者来到这里了解鄂温克人的生活。这一年,乡党委叫我当宣传委员,接待外来的记者们。我经常给那些记者讲述鄂温克人的传说和生活故事。当时,有位来体验生活的作家——慕及春先生,人非常好,对我影响很大,他鼓励我动手写点东西。我也逐渐感到,自己的这一段生活经历是有价值的。于是,我开始尝试着写些小文章。
1976年,我作为乡宣传委员为报纸写了些小报道,并开始尝试写一些儿童文学。一些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发表在内蒙古的刊物《草原》上。1978年,《人民文学》主编李季先生提出要办一期少数民族专号,派编辑赵则训同志到黑龙江组稿。他听说,在敖鲁古雅乡有一个年轻人对文学很感兴趣,就找到了我。他看过草稿后,对我说写得可以,希望我同他一起到北京修改。
当时的乡党委书记是鄂温克人,我父亲的老同事,他特批了路费,让我去了北京。几个月后,《森林里的歌声》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过了一年,《少数民族作家短篇小说选》出版,其中选载了我的这篇小说。冰心老人为《小说选》写了序言,她在序言中特别提到了《森林里的歌声》。当时我读书很少,甚至都不太知道冰心是谁,只知道她是一位很有威望的老作家。那一次,对我鼓舞很大。
全国短篇小说奖的“三连庄”
1981年,我的短篇小说《一个猎人的恳求》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中国作协组织了一个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班,这个班在文学讲习所举办,我成为其中的一员。这个创作班对我的创作来说是个转折。参加创作班的有36个民族的作者,时间跨度近一年。我被分在著名小说家王愿坚先生的门下,由他亲自辅导写作。王愿坚先生热心、认真,真是少见的好人,他对短篇小说创作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创作班学习期间,我开始写作短篇小说《七叉犄角的公鹿》。在小说即将完成的时候,我把草稿交给王愿坚先生,他很中肯地提了意见,我接受了他的修改建议,改动了小说的结尾。1982年,这篇小说再次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之后,《小说选刊》特地请王愿坚为《七叉犄角的公鹿》写评论,当时他的身体已经不太好了,但他还是很爽快地答应了,并十分认真地写了一篇文采飞扬的评论。他在这篇精致的短文中,对我的这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十分赞赏。我读到他的文章之后,有一种难以忘怀的感动。
1983年,我的小说《琥珀色的篝火》再次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回想起来,我的小说连续三年获奖,应该说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作家协会主持工作的冯牧等前辈作家对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视分不开。
从《一个猎人的恳求》到《七叉犄角的公鹿》,我的小说创作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个猎人的恳求》带有明显的伤痕文学色彩。当时,我是带着一种强烈的愤懑情绪创作的。但不久后,我意识到,这样的东西读起来过于表面化,创作不应被个人的情绪所牵引,小说应该表现更深沉的东西。
1983年,我与李陀相识。他是多年来对我的创作产生持续影响的人。李陀在读了我的《七叉犄角的公鹿》后,主动找到我。一见面,我们就谈得很对脾气。李陀是达斡尔族,而我的母亲也是达斡尔族,我们自然有一种亲近感、信任感。李陀有很高的文学鉴赏力,他对小说创作的态度爱憎分明,面对好小说不吝赞美,而他觉得不好的小说,敢翻脸大骂。他对我的小说一直给予很高评价。但也曾直言不讳地对我说,我的创作思路变化缓慢,写实因素太多,受海明威影响太重。我很长时间吸收不了他的批评,仍保持着自己的写作惯性。
从中国作协回归呼伦贝尔
1985年,我被推选为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之后,我被作家协会从呼伦贝尔盟借调到北京,白天到作协坐班,晚上在宿舍里读书、创作。1986年,我得到了一个开阔视野的机会,与邵燕祥先生一同接受美国爱荷华大学写作中心的邀请,赴美写作、考察。爱荷华大学写作中心是由诗人保罗·安格尔与他的夫人聂华苓创建的。此前,王蒙、萧乾、冯骥才和张贤亮都曾应邀到这个写作中心写作。
我在美国呆了四五个月,特意参观了印第安保留区,对印第安人在美国的生存状况有了初步的印象,当时的感觉并不太好。回国后,我总结自己的感受,觉得美国之行无非使自己多了观察世界的参照点,反而使自己更加珍爱呼伦贝尔这片土地。我重新确认了自己的价值观。我认为,一个作家能够有自己独特的声音,能够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驰骋想象的土地,那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1988年,我推托掉作协的一些工作,回到了呼伦贝尔,精力投放在读书和写作上,主要研究地方史,关注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3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变成了一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志愿者,与有共同志向的同事们,组成了环境保护协会。我可以挺直了腰杆说,我没有疏远,也没有背叛这一片对我恩重如山的土地。
本文来源:https://tool.jxxyjl.com/zhongguowenxuemingren/35763.html
-
赵大年山水画|赵大年简介详细阅读
公主的女儿 作者:赵大年[满族] 一 黄裁缝有个美丽的名字,叫黄秋萍。她今年52岁了,满头乌丝,身体也没发福,腿脚轻快,走起路来一股风,从背影看上去,好似30郎当岁儿的大嫂。正脸细看,眉清目秀,高鼻梁,绞过脸,面皮白净,只是眼角布满了细密的鱼尾纹,记载着她的年龄。她极懂礼貌,从不正面冲人说...
-
[张淇]张林鹂简介详细阅读
值得留恋的人生驿站 作者:张林鹂 一直听奶奶说她有个老同事,是抗美援朝时候认识的。当时奶奶刚参军,在前方医院里当护士。那个人也是。于是两个人认识了,培养出了深厚的友情。后来因为部队要转移,医院要分割,于是两个人分开了,战场的硝烟,使她们失去了联系,一下就是50年。这50年来,奶奶的朋友交了不...
-
张承志简介心灵史_张承志简介详细阅读
张承志 姓名:张承志 性别:男 民族:回族 出生年月:1948年 出生地:北京 籍贯:山东济南 笔名张录山。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阿拉克足球》,中篇小说《黑骏马》,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等。 张承志1948年初生,原籍山东济...
-
【张胜友作品】张胜友简介详细阅读
海之恋 作者:张胜友 一 大海无垠,水也滔滔,浪也滔滔…… 海之一隅,绿树婆娑如翡翠,屋宇错落如花园,琴声悠长如仙阁……啊,这就是相传远古时代为白鹭栖息之地——鹭岛。 鹭岛,又称之为厦门岛! 二 乙酉年末,新岁将临。 胡锦涛总书记仆仆风尘来到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考察并亲切会见台商...
-
主持人张宏简介|张宏简介详细阅读
姑苏看水 作者:张宏 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但是,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
-
张锲简介|张锲简介详细阅读
张锲 张锲 1933年生,安徽寿县人。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报告文学《热流》、《在地球的那一边》、长篇小说《改革者》、话剧《金水桥畔》、电影《最后的选择》、长诗《生命进行曲》等。...
- 详细阅读
-
钟敬文全集|钟敬文简介详细阅读
钟敬文:我生命中的五四 五四是中国的一个超级民族节日。她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既有其重大的政治意义,也有深远的学术意义。像这样意义的节日在我国历史上可能是很少的,或者说是唯一的。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那一年,我十七岁(按照中国旧历虚岁的算法),是一个已经略知一些世事的青年...
-
[曾凡华简历]曾凡华简介详细阅读
在睢宁大地上行走 作者:曾凡华 1 我觉得,能在睢宁大地上行走,是一种缘分! 当了一辈子兵,走南闯北,从东北乌苏小镇到南海西沙群岛,从新疆红其拉甫到内蒙苏泊淖尔,我都留下过自己的足迹。然而,与地处黄河古道的睢宁总是失之交臂。 上世纪70年代初,撰写台儿庄战役小说,途经...
-
[作家鲁彦简介]鲁彦周简介详细阅读
鲁彦周 鲁彦周 1928年10月出生于安徽巢县鲁集村。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代表作有《凤凰之歌》(电影文学剧本)、《天云山传奇》、《古塔上的风铃》、《逆水》、《双凤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