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资料_对联知识—对联的节奏与风格

对联知识 2020-08-05 网络整理 可可

【tool.jxxyjl.com--对联知识】

当代诗词理论家李汝伦在论及诗词格律时,把中国诗词的特点誉称为四大美人,即是:声韵美、均齐美、对称美和参差美。除参差美只适应词曲体裁外,其声韵美、均齐美、对称美的特征同样适用于对联。其中的均齐美就是我们这里要说的节奏美。
 
一、对联的节奏美

节奏美主要表现在节奏的平均、字数、行数的固定上。在律诗中,五言诗为三拍, 七言诗为五拍,五言句法多为上二下三,七言句法多为上四下三,但不管句法如何,其顿数则仍须一致。如李白的
吴官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句法应是: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杜甫的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句法应为: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均齐美的产生来自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悟。比如花叶的搭配,花瓣的排列,天籁的声音等。大自然有自己独有的自然属性、内在规律,我们的古人将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融成一体,使中国的古老文化达到一种全新、永恒、贯通的境界。
 
在音乐中,乐谱强弱、长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为节奏,在对联中,同句的平仄交替,上下的平仄相拗,形成明显的强弱、长短、高低、缓急的音步,似音乐中的旋律,我们也称其为节奏。 对联上下联的节奏,一般是一致的,通常对联是以两个字或一个字作为音节,煞尾的字可以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这是对联的一般节奏。
 
说到节奏,便涉及到炼字的问题,一般四言和五言联,第三个字要选择特别响亮有力的;六言和七言联、八言联要注意第三、第五个字;九言联要注意第四、第六个字;十言联则以第四、第五、第七、第八字为重要。下面我们对一般四字联、五字联、六字联、七字联的节奏进行简略说明。
 
四字联的节奏有:单节奏、二二、三一、一三等;五言联有一二二、二二一、二三、三二、一四、四一等;六言联有二二二、三三、二四、四二等;七言联有三四、四三、二五、五二、一六、六一、二一四、二二三、二二二一等。八言联大多由两个四言联组成,九言联大多由四言联和五言联组成。十言联以上的联句,多由三、四、五、六、七言的节奏,加以合并而成。 如海瑞自题的四字联(前一后三式)
干/国家事
读/圣人书
 
周恩来赠王朴山四言联(前二后二式)
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
 
山西岳祠五言联(前二后三式)
文章/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佚人作自策联(前一后四式)
养/浩然正气
极/风云壮观
傅山自题联(前二中二后二式)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明郑成功自题六言联(前二后四式)
养心/莫善寡欲
至乐/无如读书
 
清翁方纲赠谨庭六言联(前一后五式)
结/幽兰以延伫
抚/孤松而盘桓
 
湖北古隆中七言联(前四后三式)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清梁同书赠友七言联(前二后五式)
闲为/水竹云山主
静得/风花雪月权
 
清林则徐自题七言联(前三后四式)
不要钱/原非易事
太要好/也是私心
 
以上我们说的是对联的一般节奏,可以看出,一般节奏的上下节奏是完全一致的,下面我们谈谈对联的特殊节奏。 请看诸葛亮武侯祠联:
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洛阳
如按一般节奏分,后半句不管如何断句,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应为:
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洛阳。
可见其联的语言节奏和语义节奏是不相同的,如按常规分法,势必割裂词语,导致无法理解联意。这种对联当属于特殊结构。
 
对联的音节一般是两字为一顿,它和作为意思单位的词语有时是不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不能采取割裂词语来迁就章节的削足适履的做法,而应保持每联词语意思的完整,按词义单位划分节奏。另外,在读联时要注意联句的内在节奏,轻重缓急。要处理得法,不要随心所欲地在联句中添“啊、呀”的语气词,只需在需要停顿之处,适当地延长一些就行了,这就是处理“缓急”的道理。在撰联炼字上,要注意选用鲜明恰当,高雅清新,平仄协调,读音响亮的字。能用实词的尽量用实词,虚词尽量少用或不用。音均意丰,以少胜多,才会创作出好的作品。 讲究对联的节奏,还应避免“三同调落脚”。例如:123
琴瑟调和尽乐事
亲朋团聚齐欢心
上联三仄声落脚、下联三平声收尾。按规律上联的“尽”字应是平声字。下联的“齐”字应是仄声字。如以“一三五不论”视之,固然可以,但这样一来,整副对联抑扬起伏的节奏感便受到了影响。
 
总之,对联中的失替(相邻音步末字平仄不交替)、失对(相对音步末字平仄不相拗)、同声收尾、三同调落脚等都属于影响对联节奏美的平仄失调现象。我们在撰写对联时,要注意尽力避之。
 
二、对联的格调
 
对联的格调,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品次,作者使用哪种格调,第一取决于题材,第二是作者的情性,有人偏重短联,重在一气呵成:有人喜用长句,意在缠绵反恻;有人喜好宛转,巧于花心悟语;有人倾于豪放,旨在铁琶高歌,不一而足。其实作品即是格调、艺术特色的综合表现,它包括作品的格律声调、作者风格、作品体裁等诸多因素。有诗曰:“直缘多艺用心劳,心能玲珑格调高”。陈家铨先生在其《谐联集萃》序中谈到,要“谐不伤雅,既雅且谐,格调才算高尚”。此言不虚。 从体裁的角度来看,对联的格调大致可分为以下十种:
 
1.律诗格调
最初,对联多以五、七言为多,它是对联格调的主流,这种诗歌式的对联,现在仍占大多数。如苏小妹联:
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杭州藕香居茶室联:
欲把西湖比西子
从来佳茗似佳人
 
2.词格调
到了宋朝,宋词逐渐兴盛,同时也丰富了对联艺术。于是便出现了词格调的对联。
词别称长短句,词格者即联句长短参差不一,有的音律也近于词曲,这种体式分明是受了来词、元曲之影响。如南京徐达的故居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院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再如顾复初题成都濯景楼联:
引袖拂寒星,古意苍茫,看四望云山,青来剑外
停琴伫凉月,予怀浩渺,送一篙春水,绿到江南
 
3.民歌格调
有的对联很像民歌,语言通俗朴素,形式生动活泼,很有民歌情调。请看解缙所写一联:
金水河边金线柳,金线柳穿金鱼口
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
 
4.散文格调
有的对联却像一段信笔而成的散文,其语式随便,如娓娓而谈。以文入联,有人说自曾国藩始。请看清末文人俞樾的自挽联: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苦苦著二百五十卷书,流传人间,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荡荡历半生三十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
 
再如秋瑾墓联:
悲哉,秋之为气
惨矣,瑾其可怀
情调特似古代散文。
 
5.戏文格调
有的联从表情断句、叠词上看,很有戏文的味道,例如:
想当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
看今日这般光景或者有之
 
再如:
莺莺燕燕,翠翠绿绿,处处融融洽洽
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6.曲格调
曲的格调表现在语言质朴自然,新鲜泼辣,形象生动、诙谐。此类对联具有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风格。例如棺材铺联:
这买卖稀奇,人人怕照顾我,要照顾我
那东西古怪,个个见不得它,离不得它
再如诙谐联: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粉,八分九分十倍娇
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响,二乔大乔一人占
 
7.成语格调
有的对联为成语嵌成。如林则徐撰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8.绕口格调
有的联很像绕口令。如:
屋北鹿独宿
溪西鸡齐啼
 
再如:
烟沿檐
湮燕眼
 
9.谜面格调
有的像一则谜面。如:
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
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上联喻油灯,下联喻秤。再如:
四壁图书三尺剑
半肩行李一张琴
联中藏“张三”、 “李四”四个字。
 
10.骈文格调
用骈体写成的文章称为骈文,骈文讲究词句整齐、对偶、声韵和谐,辞藻华美。汉、南北朝后,骈文风行,它后来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对联同样受其影响。骈文格调的对联在清代的长联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种格调在清代以前出现得并不多,清末民国初期,对联越写越长,从此,骈文格调便有了充分发挥的余地。如李联芬写的武汉黄鹤楼联:123
数千年胜迹,旷世传来,看风凰孤岫,鹦鹉芳洲,黄鹄渔矶,晴川杰阁,好个春花秋月,只落得剩山残水,极目今古愁,是何时崔颢题诗,青莲搁笔
一万里长江,几人淘尽?望汉口斜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许多酒兴风情,仅留下烟晚照,放怀天地窄,都付与笛声缥缈,鹤影蹁跹
此联不仅用了大量的骈名,如“凤凰孤岫,鹦鹉芳洲,黄鹤渔矶,晴川杰阁”,“汉口夕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等等,把人带入旷远、舒展的诗情画意之中,而且用词典雅、清丽、极富文采,边叙边议,挟眼前景物、历史风云铺成一幅壮美的画卷,文辞激扬,如栏外涛声,远而近,不绝于耳。
 
三、对联的风格
对联的风格丰富多样,大致可归纳为典雅、清新、豪放、婉约等。这些不同的风格是由作者内在的“情性”,天生的“才”、 “气”和后天的“学”、“习”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风格虽各有不同的特点,但有规律可寻。不过就一个作者而言,它还是有一种主要的风格的。有人提倡“因性以练才”,此说有一定的道理。这里仅就对联的语言风格简要举例说明o
 
1.浓艳富丽
以重彩之笔抒发情趣。如武昌东湖可竹轩联:
皓月凝辉竹影婆娑留画意
明湖摇翠浆声欸乃壮诗情
 
2.清新俊爽
请看睡仙亭联:
黄鹤何处归来,江汉双流,玉笛梅花吹不落
仙人是哪年睡起,春婆一梦,晨钟暮鼓唤难醒
 
3.含蓄婉约
请看北京颐和园月波楼联: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纱
 
4.磅豪放
老骥追风抒壮志
雄鹰展翅入青云
 
对联作品格调的低,并不取决于风格,不能说豪放格调比婉约。作品格调的高低是由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决定的,只有作者具有高尚的思想和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写出格调较高的作品来。

 

123

本文来源:https://tool.jxxyjl.com/duilianzhishi/9235.html

  • 【叠字联大全7个字】叠字复字联欣赏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重重迭迭山,曲曲环环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山山海海山海关,雄关镇山海日...

    发布于:2020-08-12

    详细阅读
  • 【《笠翁对韵》十灰】《笠翁对韵》——灰

    春对夏,喜对哀。大手对长才。风清对月朗,地阔对天开。游阆苑,醉蓬莱。七政对三台。青龙壶老杖,白燕玉人钗。香风十里望仙阁,明月一天思子台。玉橘冰桃,王母几因求道降;莲舟藜杖,真人原为读书来。 注释:阆苑:阆风之苑,神话传说的仙人居地。蓬莱: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之一。 七政: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

    发布于:2020-08-12

    详细阅读
  • 【酒的趣谈】趣谈酒联

    我国是古老的酿酒之邦,从古至今酒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尤以酒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酒文化载体。清代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写道:“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曷 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惟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最早的酒联出现在宋代,尤以明清最盛。酒联,是文学...

    发布于:2020-08-12

    详细阅读
  • 【《笠翁对韵》微对巨】《笠翁对韵》——微

    贤对圣,是对非。觉奥对参微。鱼书对雁字,草舍对柴扉。鸡晓唱,雉朝飞。红瘦对绿肥。举杯邀月饮,骑马踏花归。黄盖能成赤壁捷,陈平善解白登危。太白书堂,瀑泉垂地三千丈;孔明祀庙,老柏参天四十围。 注释:“红瘦”句:宋李清照《如梦令》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举杯”句:唐李白《月下独酌》诗:“举杯...

    发布于:2020-08-12

    详细阅读
  • 对联的资料|对联知识——对联的词类与词性

    对称美是对联的主要特点。所谓对称,除了平仄相对、节奏一致之外,还要做到词类相近,词性相当,结构相似,字数相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达到高度完美。反之,则不能称其为一副好的对联。本篇主要谈谈对联中的词性对仗的问题。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古代词类的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

    发布于:2020-08-12

    详细阅读
  • 【24节气春分手工作品】24节气对联——春分对联

    三春过半;百刻平分。采云母石;奉延寿斋。...

    发布于:2020-08-12

    详细阅读
  • [春联的来历和起源]春联的来历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

    发布于:2020-08-12

    详细阅读
  • 【对联常识与技巧】网络对联技巧理论3

    三。技巧的创作与诊断 技巧之木人巷     学习技巧,总是在问怎样的技巧才是最好的技巧,是不是凭借出句精彩就算是技巧高手,我的回答不是的。真正的技巧工夫在于对技巧的理解与其内涵的拓展。综合自己以前所写些技巧文章的理解,重新赋予技巧新名---木人巷。取意思于少林寺的闯关名词。可以说,能闯过技巧的木人巷...

    发布于:2020-08-12

    详细阅读
  • [对联的分类简介]实用对联分类简介

    “实用对联”指的是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广泛使用价值的对联。主要包括八类作品:节日联、喜庆联、哀挽联、庭堂居室联、行业联、自题联、题赠联和名胜联。“实用”与“非实用”是相对而言的。“非实用”的对联主要指文学作品用联和游戏、斗智用联。下面各列举一些联例来简要说明八种实用对联的基本特点。一、节日联指“过节”(...

    发布于:2020-08-12

    详细阅读
  • 对联的学问|对联的学习方法——诗钟

    诗钟是学习对偶技巧的一种训练方法,又是欣赏对偶佳趣的一种文字游戏。从清朝中叶在福建兴起,很快传开,“五四运动”以后趋于沉寂,现在又逐渐兴起。   ^^一、诗钟活动的特点  诗钟活动的特点是限时限题写出一副七言律诗中的诗联,得名于限时的方法。在钟表没有普及的时候,是用细线坠铜钱系在一根线香上,烧到一定...

    发布于:2020-08-12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 实用工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