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呈奎海洋科技奖|曾呈奎简介

中国教科文卫名人 2021-03-26 网络整理 可可

【tool.jxxyjl.com--中国教科文卫名人】

  曾呈奎院士:我的海洋事业在中国

  新华社记者 张荣大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内外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一生与海洋结下不解之缘。

  1909年6月18日,曾呈奎出生于海滨城市厦门的一个华侨世家。他在长达76年的海洋教学和科研中,功绩卓著。2005年1月20日,96岁的曾呈奎院士在青岛病逝,他的骨灰撒入了大海。

  “我的海洋事业在中国”

  曾呈奎的海洋人生,有三次重大选择,从而实现了一个爱国科学家忠诚党的科学事业的转折。

  1940年,曾呈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并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46年,37岁的曾呈奎已成为当时美国海藻工业和食品利用方面的领军人物。就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得知山东大学复校,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生活待遇,回国任山东大学教授。他对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的理解是“我的海洋事业在中国。”

  在青岛解放前夕,曾呈奎是国民党政府所要争取到台湾去的科学家之一,但他相信共产党,坚决留下投身于新中国的海洋科学事业,这是他一生中的第二次重大选择。

  曾呈奎人生的第三次重大选择,是1956年郑重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可是经过十年考验,到1966年曾呈奎的入党申请通过了基层党组织讨论,并期待上级党组织批准之际,文化大革命却将曾呈奎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大特务”,他受到了批斗和折磨。直到1980年1月8日,他才实现了20多年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夙愿,并在同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他数十年如一日,为发展新中国的海洋事业屡建奇功。1950年8月,曾呈奎和童第周、张玺教授受中国科学院的委托,共同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后来发展成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如今已拥有科研人员400多人、完成科研成果700多项。

  1958年开始,我国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大规模海洋综合调查,共调集600多名科技人员和50多艘船只参加,曾呈奎作为这次调查领导小组的副组长,功不可没。

  20世纪60年代初,曾呈奎与赫崇本等7名著名科学家联名向国务院写报告,建议成立国家海洋局,并规划了其管理、研究的任务。国务院很快批准成立了国家海洋局,从此我国海洋国土有了专门的政府机构管理。

  20世纪70年代末,他又和其他科学家一起向国家建议开展南极的调查研究工作,被国务院采纳。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开展了20多次南极考察。

  1978年曾呈奎提出发展我国海洋水产生产必须要走“农牧化”的道路,被称为科学地综合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的“蓝色革命”,对全世界的水产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92年,国家采纳了曾呈奎提出的“国家攀登计划b中应增加有关海洋高技术的项目,海洋生物技术应成为国家863计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建议,并聘请他担任了首席科学家,对推动我国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洋科技要走自主创新之路”

  曾呈奎院士在76年的科研和教学生涯中,独自或与他人合作发表370余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出版12部学术专著,并获得国内外一个又一个殊荣。他一生为推动我国海洋科技的自主创新,始终活跃在国际海洋科技前沿。

  20世纪70年代初,曾呈奎将基础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藻类的进化研究。他提出了一个引起科学界异常关注的问题,关于色素、光合作用和光合生物进化的理论设想——海洋植物在登陆之前进化的主要动力是光合作用,而光合生物的进化同光合作用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的关系。这个有关生命起源问题的理论系统,是建立在曾呈奎40多年对海藻研究的厚实基础之上的。这一设想在曾呈奎率队考察西沙群岛首次发现原绿藻时得到了验证。

  1975年,66岁的曾呈奎率队对西沙群岛进行海洋生物科学考察。1980年,他又不顾72岁高龄,率队二进西沙群岛,实地考察40天,获得了更多的标本资料,初步认定了原绿藻在我国热带海域的分布。这种没有明显细胞核的单细胞的原绿藻在生物进化中占有特殊地位,受到国内外的生物学家的高度重视。

  1982年,在北京举行的“纪念达尔文逝世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上,曾呈奎满怀信心地作了题为《光合生物的进化》的报告,正式系统地论述了光合生物进化理论,同时报道了原绿藻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大会组委会认为,这一发现丰富和发展了生物进化论。

  2002年,93岁高龄的曾呈奎自主创新意识仍然不减。一次因病住院,手术后刀口尚未完全康复,他就带着助手和学生飞赴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亚太地区海洋科学与技术大会”,并精神饱满地用英语作了45分钟的学术报告。他所发出的利用栽培马尾藻、海带等大型海藻,来净化海水污染、改善鱼虾养殖水质的倡导,受到广泛好评。

  “我要给人们饭桌上添几道菜”

  曾呈奎有一句诺言:“我要给人们饭桌上添几道菜。”他,确实办到了。

  解放前,曾呈奎目睹了广大农民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惨况。当他看到当地人采集野生的紫菜、萝带和礁膜等海藻充饥时,一种想法油然而生:人们既然可以在陆地上种庄稼,为什么不能“耕海”产海藻,海藻梦可实现他解救劳苦大众的愿望。他取名“泽农”,以明心志。

  中国原本不产海带,主要靠日本等国进口。这是因为海带是一种喜欢低温的孢子植物,我国海区由于夏天水温高,又加上北方海区是少氮的瘦水区,海带自然无法生存。

  曾呈奎和一些海洋生物学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到海带能否在中国进行人工栽培的自主科学研究上。对中国藻类分布、形态生活史研究很深的曾呈奎细心地观察海带在初夏的变化情况,发现海带初夏也放孢子,思路一下子打开了,能不能用夏苗代替秋苗?这个新思路将人工养殖海带引向了成功之路。

  曾呈奎与他的助手以及一些科研部门先后培育出海带夏苗,并安全度过炎热的夏天,秋后将苗下海养殖,为海带人工养殖做出了奠基性的工作。曾呈奎又提出陶罐渗漏施肥,对海带生长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切梢增产法、合理密植法、夏苗病害防治法等新方法的诞生,海带养殖南移成功。到1985年,我国年产海带干品25万吨,占全世界年产量的80%,成为世界上头号海带养殖生产大国。

  紫菜是曾呈奎奉献给人们的又一道美味佳肴。20世纪50年代初,紫菜冬长夏亡的生活史和孢子来源一直是个谜,所以无法人工采苗和养殖,全凭经验和运气海里捞取野生紫菜养殖,产量甚微。

  如果掌握了孢子的来源,便可像农民在土地上种庄稼一样在海里种紫菜。曾呈奎与助手进行研究,于20世纪50年代初得出壳斑藻晚秋生的孢子、萌发为幼体后长叶状体紫菜,这是紫菜生活史的结论。

  他们进而又在实验室内证实了秋季海面上出现的大量孢子正是养殖紫菜需用的壳孢子,从而结束了养殖紫菜靠大自然恩赐“种子”的历史,开始了科学种植紫菜的新纪元。“壳孢子”(cohchospore)一词,就是由曾呈奎定名,得到了国际藻类学界的普遍承认并一直沿用下来。

  从20世纪50年代末,他们的成果在沿海推广,使得人工栽培紫菜业迅速发展起来。我国紫菜年产量达1万多吨品,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紫菜生产

本文来源:https://tool.jxxyjl.com/zhongguojiaokewenweimingren/30201.html

  • [张永青针灸正骨]张永青简介

    张永青  姓名:张永青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3年11月13日  出生地:北京市中关村  职务:亿国公司首席行政官  文化程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  张永青,1963年11月13日出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1992年-1999年美国华尔街所罗门兄弟公司交易人,现任亿国...

    发布于:2021-03-28

    详细阅读
  • 战斗英雄邢志强简历_邢志强简介

    邢志强  邢志强男,1937年3月出生,山西昔阳县人。  副研究员。中共党员。毕业于山西晋中师专,现已退休。曾任昔阳县中学教师、教导主任、校长;太原市南郊区委常委、组织部长,中共太原市纪委委员、南城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南城区人大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中共太原市第五、六届党代会代表,兼当代改革发展...

    发布于:2021-03-28

    详细阅读
  • 肖为炳书法_肖为炳简介

    肖为炳  肖为炳1932年11月生,江西吉水人。  中国农业银行吉安市分行退休干部,中共党员。1951年3月至1994年2月一直从事金融工作,业余爱好诗书。多年来毛笔书法在国内外赛展中获奖256次,其中“跨世纪”全球华人书画大赛等金奖39次,银奖30次,铜奖22次,首届“柳风杯”国际书画大赛等一...

    发布于:2021-03-28

    详细阅读
  • 冯慧叶笃正_叶笃正简介

    叶笃正:胸怀风云志 大爱本无形  他是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数位学术巨匠之一,也是我国大气科学界及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代宗师;   他是一位卓越的领导者,把当年十几个人的研究小组发展成今天国际知名的科研机构,真正使中国的气象研究走进了一个系统工程;   他是诲人不倦的榜样、做人治学的楷模,为中...

    发布于:2021-03-28

    详细阅读
  • 【肖克东 新中源】肖克东简介

    肖克东  肖克东男,汉族,1935年7月出生,湖北武汉人。  研究生,教授。现任攀枝花市双新研究所所长,兼任市物理学会理论组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熵与交叉科学研讨会理事,攀枝花大学一号楼管理小组组长,中国科协《发现》杂志社副理事长,教育部《高考金刊》特约编辑,《英语辅导报》、《英语通》特约编...

    发布于:2021-03-28

    详细阅读
  • [易中天个人资料及简介]易中天简介

    易中天品武则天:这个女人不寻常  武则天其实并不叫“武则天”。她姓武,名,也就是照,是武则天发明的字,除了用来做她的名字,没别的用。   “则天”是她被迫移居上阳宫后,儿子中宗李显给她上的尊号,全称是“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临终前留下遗嘱,令去掉帝号,改称皇后。于是,“则天大圣皇后”便成了她的谥...

    发布于:2021-03-28

    详细阅读
  • 歌手叶培简介|叶培大简介

    叶培大:中国微波通信与光纤通信的开拓者之一   叶培大,电子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微波通信与光纤通信的开拓者之一。先后为恢复新中国的无线电广播事业、开展微波通信和光纤通信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八六三”计划中通信高技术研究课题的立项论证工作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发布于:2021-03-28

    详细阅读
  • [朱熹平庞加莱猜想]朱熹平简介

    听朱熹平说科研:静心做学问 研究乐无穷  6月3日,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在北京宣布:在美、俄等国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我国中山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院院长朱熹平(左)和旅美数学家曹怀东证明了庞加莱猜想这一百年数学难题(相关报道见本报6月5日文化新闻版)。消息传出,朱熹平成为焦点人物。日前,本报记者见到了这...

    发布于:2021-03-28

    详细阅读
  • 清华大学阎学通简介_阎学通简介

    阎学通简介    阎学通,男,1952年生于天津。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英语系,获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获硕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是我国国际关系学界中倡导科学方法论和预测国际形势的著名学...

    发布于:2021-03-28

    详细阅读
  • 朱良漪奖|朱良漪简介

    朱良漪:分析仪器行业的主要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   朱良漪,仪器仪表工程技术专家。是我国仪器仪表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分析仪器行业的主要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60年代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台大型同位素质谱计和色相色谱仪。80年代在组织领导我国重点工程30/60万千瓦发电站中,运用系统工程方法...

    发布于:2021-03-2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 实用工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