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灿简介_李 灿简介

中国教科文卫名人 2021-03-11 网络整理 可可

【tool.jxxyjl.com--中国教科文卫名人】

  李 灿:“催化”人生

  2004年7月16日,巴黎,第十三届国际催化大会上,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2100余名代表共同见证了一个特殊的时刻:四年一度的世界催化研究领域的最高奖——国际催化奖,第一次授予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并邀请他在大会上做了60分钟学术报告。

  这位获奖者就是44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让李灿没有想到也没有准备的是,在大会结束前,他又被选举为国际催化理事会的新一任副主席。这是对中国催化界和中国催化学者的巨大肯定,也是中国的科学家第一次在国际催化学术组织中担任如此高的职务。

  在谈到此次获奖和当选副主席的感受时,刚刚回国的李灿院士对记者说:“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也是中国催化界的荣誉,更重要的是表明中国整个催化科技方面的研究水平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研究成果已经开始得到国际催化界的认可和重视。”

  从河西走廊到渤海之滨

  生于1960年的李灿,是甘肃省永昌县朱王堡镇一个农民的儿子。1976年高中毕业后,无学可上的他不得不回到家乡务农。1977年,正在农村干活的李灿得到了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来报信的是我高中时期的校长,我现在还记得他骑着自行车专程跑来告诉我‘恢复高考了’。”因为李灿在中学期间是最优秀的学生,校长觉得“这孩子要不上大学,就可惜了!”

  由于家境困难,李灿只能边干农活边在家复习。虽然在高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最终没有被他所向往的医科大学录取。半年后的1978年,已经觉得没有希望的李灿意外地收到了张掖师专(现为河西学院)化学系的录取通知书。原来,在填报志愿时,李灿在“是否服从分配”选项后不经意划下的一个对勾成为他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

  在张掖师专,李灿分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除了完成课堂上老师传授的内容外,李灿抓住一切机会加深、拓宽知识面,自修研究生课程。勤奋使李灿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在还没有毕业的时候,他就以优异成绩被留校任教。

  1982年,教书两年的李灿获得了到陕西师范大学进修的机会。进修期间,李灿在《化学通报》上读到了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大煜先生的有关“原子簇与催化和表面科学”的文章,感到非常有兴趣,便决定报考大连化物所的研究生。

  1983年,大连化物所破格录取了仅仅是师专毕业的李灿。这是李灿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他从河西走廊来到了渤海之滨,在这里,他开始迈入科学研究的神圣殿堂。

  在磨练中成长

  “来到化物所,进了实验室,我才开始明白搞科研究竟是怎么回事。从做硕士论文开始,我对从事科学研究发生了真正的兴趣,这种兴趣是我以后不断探索科学的内在动力。”硕士毕业后,李灿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更加深入地进行催化基础研究。

  读博士期间,日本催化界著名的科学家、东京工业大学的大西教授来大连访问,对李灿的研究很是赞赏。在他的推荐下,李灿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科学强化培养奖学金,成为中日联合培养的博士生,远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学习。

  在日本期间,李灿每天7点钟起床,坐1个多小时电车到学校,晚上常常12点钟才回来。“日本学生更加勤奋,有的晚上竟在实验室通宵做实验。看到日本人拼命的精神,我受到很大感染,更加努力地去工作。”李灿在日本的一年,进一步锻炼和培养了勤奋、敬业的工作作风。

  李灿在日本系统研究了汽车尾气消除催化剂的重要组分稀土氧化铈的表面化学和催化性能,研究结果先后在《j.am.chem.soc.》等国际刊物上发表8篇论文,成为后来研究尾气催化剂的基础性文献。“李灿是我带过的三十几个博士生中最优秀的几个之一。”对李灿评价很高的大西教授曾推荐李灿去ibm公司的研究中心做博士后。但国内的工作正等着李灿,他还是按时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大连化物所。

  1989年,刚回国不久的李灿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新设立的“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这是我获得的第一个独立的科研项目,对我鼓励非常大,那时的5万元对我来说如同雪中送炭,使我在以后3年里能够集中精力进行研究工作”。当时甲烷氧化活化的研究是国际催化界的前沿方向,李灿抓住表面氧物种及其甲烷活化这一关键的科学问题,通过同位素示踪和高低温原位光谱技术,表征了催化剂表面的超氧和过氧等分子离子氧物种以及这些物种之间的转化和催化反应活性,观测到甲烷在催化剂表面形成的活化吸附态及其结构畸变现象,连续在《j.phys.chem》等国际刊物上发表数十篇文章,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研究成果后来获得1993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科学追求无止境

  催化剂的原位表征研究是催化科学发展的基础。利用拉曼光谱研究催化剂是催化原位研究的重要方向,但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李灿在美国西北大学与美国科学家合作探索催化剂的紫外拉曼光谱研究,于1995年取得了初步进展。这时,李灿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尽快在国内启动这一研究:“如果国内及早开始,有可能在国际催化学术界占一席之地。”1996年8月,李灿携全家提前回国,并获得了当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因而迅速在国内启动了紫外拉曼光谱仪的研制工作。

  经过两年多不懈的努力,克服一系列技术上的难题,李灿终于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用于催化和材料研究的紫外拉曼光谱仪。随后,他将这一新技术应用于催化研究中,在催化剂表面积碳、分子筛合成、杂原子分子筛以及氧化物物相等几个方面相继取得进展。其中关于鉴定杂原子分子筛中骨架过渡金属杂原子的工作尤其受到国际催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鉴定杂原子最为可靠的一种方法。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刊物上连续发表了30余篇论文,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多项。这项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发明二等奖和国家发明二等奖。

  在紫外拉曼光谱研究获得重要成果的同时,李灿根据国际催化科学发展的新动向和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及时布设了几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在新催化材料和新催化反应研究方面相继取得进展,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从2001年起,他又选定了太阳光催化分解水制氢这一世界性难题,李灿说:“我们可能会面临失败的考验,但我认为挑战一个世界性难题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即使失败了也值得。”

  截至2003年,李灿已经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国际刊物140余篇,论文被他人引用超过1100次;先后获得了中国青年科技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国优秀回国人员成就奖……2003年,李灿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一辈子能做成一两件事就很不容易。就是这一两件事,要做好、做到国际上去,必须要全身心投入。”为了专心搞科研,李灿辞去了许多社会职务和兼职,他想把自己的时间尽可能多地花在实验室。“要想把中国的科学搞上去,必须有一大批科学家能够脚踏实地地在第一线从事研究工作。”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搞科研要有沉下心来的决心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如果不沉下心来,将不容易有什么大的成就。”

  在李灿的办公室里有一副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在从事催化研究的征途中,李灿在“催化”着自己的人生,不断攀登科学的高峰。现在的李灿,每天依然从早到晚忙碌着:查阅文献,思考方向,挑战难题,与研究生们探讨学术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共享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挫折……李灿说:“这种平实的生活就是我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最大的乐趣。”

  2004年7月16日,巴黎,第十三届国际催化大会上,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2100余名代表共同见证了一个特殊的时刻:四年一度的世界催化研究领域的最高奖——国际催化奖,第一次授予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并邀请他在大会上做了60分钟学术报告。

  这位获奖者就是44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让李灿没有想到也没有准备的是,在大会结束前,他又被选举为国际催化理事会的新一任副主席。这是对中国催化界和中国催化学者的巨大肯定,也是中国的科学家第一次在国际催化学术组织中担任如此高的职务。

  在谈到此次获奖和当选副主席的感受时,刚刚回国的李灿院士对记者说:“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也是中国催化界的荣誉,更重要的是表明中国整个催化科技方面的研究水平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研究成果已经开始得到国际催化界的认可和重视。”

  从河西走廊到渤海之滨

  生于1960年的李灿,是甘肃省永昌县朱王堡镇一个农民的儿子。1976年高中毕业后,无学可上的他不得不回到家乡务农。1977年,正在农村干活的李灿得到了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来报信的是我高中时期的校长,我现在还记得他骑着自行车专程跑来告诉我‘恢复高考了’。”因为李灿在中学期间是最优秀的学生,校长觉得“这孩子要不上大学,就可惜了!”

  由于家境困难,李灿只能边干农活边在家复习。虽然在高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最终没有被他所向往的医科大学录取。半年后的1978年,已经觉得没有希望的李灿意外地收到了张掖师专(现为河西学院)化学系的录取通知书。原来,在填报志愿时,李灿在“是否服从分配”选项后不经意划下的一个对勾成为他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

  在张掖师专,李灿分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除了完成课堂上老师传授的内容外,李灿抓住一切机会加深、拓宽知识面,自修研究生课程。勤奋使李灿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在还没有毕业的时候,他就以优异成绩被留校任教。

  1982年,教书两年的李灿获得了到陕西师范大学进修的机会。进修期间,李灿在《化学通报》上读到了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大煜先生的有关“原子簇与催化和表面科学”的文章,感到非常有兴趣,便决定报考大连化物所的研究生

  1983年,大连化物所破格录取了仅仅是师专毕业的李灿。这是李灿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他从河西走廊来到了渤海之滨,在这里,他开始迈入科学研究的神圣殿堂。

  在磨练中成长

  “来到化物所,进了实验室,我才开始明白搞科研究竟是怎么回事。从做硕士论文开始,我对从事科学研究发生了真正的兴趣,这种兴趣是我以后不断探索科学的内在动力。”硕士毕业后,李灿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更加深入地进行催化基础研究。

  读博士期间,日本催化界著名的科学家、东京工业大学的大西教授来大连访问,对李灿的研究很是赞赏。在他的推荐下,李灿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科学强化培养奖学金,成为中日联合培养的博士生,远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学习。

  在日本期间,李灿每天7点钟起床,坐1个多小时电到学校,晚上常常12点钟才回来。“日本学生更加勤奋,有的晚上竟在实验室通宵做实验。看到日本人拼命的精神,我受到很大感染,更加努力地去工作。”李灿在日本的一年,进一步锻炼和培养了勤奋、敬业的工作作风。

  李灿在日本系统研究了汽尾气消除催化剂的重要组分稀土氧化铈的表面化学和催化性能,研究结果先后在《j.am.chem.soc.》等国际刊物上发表8篇论文,成为后来研究尾气催化剂的基础性文献。“李灿是我带过的三十几个博士生中最优秀的几个之一。”对李灿评价很高的大西教授曾推荐李灿去ibm公司的研究中心做博士后。但国内的工作正等着李灿,他还是按时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大连化物所。

  1989年,刚回国不久的李灿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新设立的“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这是我获得的第一个独立的科研项目,对我鼓励非常大,那时的5万元对我来说如同雪中送炭,使我在以后3年里能够集中精力进行研究工作”。当时甲烷氧化活化的研究是国际催化界的前沿方向,李灿抓住表面氧物种及其甲烷活化这一关键的科学问题,通过同位素示踪和高低温原位光谱技术,表征了催化剂表面的超氧和过氧等分子离子氧物种以及这些物种之间的转化和催化反应活性,观测到甲烷在催化剂表面形成的活化吸附态及其结构畸变现象,连续在《j.phys.chem》等国际刊物上发表数十篇文章,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研究成果后来获得1993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科学追求无止境

  催化剂的原位表征研究是催化科学发展的基础。利用拉曼光谱研究催化剂是催化原位研究的重要方向,但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李灿在美国西北大学与美国科学家合作探索催化剂的紫外拉曼光谱研究,于1995年取得了初步进展。这时,李灿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尽快在国内启动这一研究:“如果国内及早开始,有可能在国际催化学术界占一席之地。”1996年8月,李灿携全家提前回国,并获得了当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因而迅速在国内启动了紫外拉曼光谱仪的研制工作。

  经过两年多不懈的努力,克服一系列技术上的难题,李灿终于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用于催化和材料研究的紫外拉曼光谱仪。随后,他将这一新技术应用于催化研究中,在催化剂表面积碳、分子筛合成、杂原子分子筛以及氧化物物相等几个方面相继取得进展。其中关于鉴定杂原子分子筛中骨架过渡金属杂原子的工作尤其受到国际催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鉴定杂原子最为可靠的一种方法。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刊物上连续发表了30余篇论文,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多项。这项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发明二等奖和国家发明二等奖。

  在紫外拉曼光谱研究获得重要成果的同时,李灿根据国际催化科学发展的新动向和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及时布设了几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在新催化材料和新催化反应研究方面相继取得进展,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2001年起,他又选定了太阳光催化分解水制氢这一世界性难题,李灿说:“我们可能会面临失败的考验,但我认为挑战一个世界性难题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即使失败了也值得。”

  截至2003年,李灿已经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国际刊物140余篇,论文被他人引用超过1100次;先后获得了中国青年科技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国优秀回国人员成就奖……2003年,李灿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一辈子能做成一两件事就很不容易。就是这一两件事,要做好、做到国际上去,必须要全身心投入。”为了专心搞科研,李灿辞去了许多社会职务和兼职,他想把自己的时间尽可能多地花在实验室。“要想把中国的科学搞上去,必须有一大批科学家能够脚踏实地地在第一线事研究工作。”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搞科研要有沉下心来的决心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如果不沉下心来,将不容易有什么大的就。”

  在李灿的办公室里有一副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在从事催化研究的征途中,李灿在“催化”着自己的人生,不断攀登科学的高峰。现在的李灿,每天依然从早到晚忙碌着:查阅文献,思考方向,挑战难题,与研究生们探讨学术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共享功的喜悦失败的挫折……灿说:“这种实的生活就是我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最大的趣。”

本文来源:https://tool.jxxyjl.com/zhongguojiaokewenweimingren/28851.html

  • [张永青针灸正骨]张永青简介

    张永青  姓名:张永青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3年11月13日  出生地:北京市中关村  职务:亿国公司首席行政官  文化程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  张永青,1963年11月13日出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1992年-1999年美国华尔街所罗门兄弟公司交易人,现任亿国...

    发布于:2021-03-28

    详细阅读
  • 战斗英雄邢志强简历_邢志强简介

    邢志强  邢志强男,1937年3月出生,山西昔阳县人。  副研究员。中共党员。毕业于山西晋中师专,现已退休。曾任昔阳县中学教师、教导主任、校长;太原市南郊区委常委、组织部长,中共太原市纪委委员、南城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南城区人大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中共太原市第五、六届党代会代表,兼当代改革发展...

    发布于:2021-03-28

    详细阅读
  • 肖为炳书法_肖为炳简介

    肖为炳  肖为炳1932年11月生,江西吉水人。  中国农业银行吉安市分行退休干部,中共党员。1951年3月至1994年2月一直从事金融工作,业余爱好诗书。多年来毛笔书法在国内外赛展中获奖256次,其中“跨世纪”全球华人书画大赛等金奖39次,银奖30次,铜奖22次,首届“柳风杯”国际书画大赛等一...

    发布于:2021-03-28

    详细阅读
  • 冯慧叶笃正_叶笃正简介

    叶笃正:胸怀风云志 大爱本无形  他是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数位学术巨匠之一,也是我国大气科学界及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代宗师;   他是一位卓越的领导者,把当年十几个人的研究小组发展成今天国际知名的科研机构,真正使中国的气象研究走进了一个系统工程;   他是诲人不倦的榜样、做人治学的楷模,为中...

    发布于:2021-03-28

    详细阅读
  • 【肖克东 新中源】肖克东简介

    肖克东  肖克东男,汉族,1935年7月出生,湖北武汉人。  研究生,教授。现任攀枝花市双新研究所所长,兼任市物理学会理论组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熵与交叉科学研讨会理事,攀枝花大学一号楼管理小组组长,中国科协《发现》杂志社副理事长,教育部《高考金刊》特约编辑,《英语辅导报》、《英语通》特约编...

    发布于:2021-03-28

    详细阅读
  • [易中天个人资料及简介]易中天简介

    易中天品武则天:这个女人不寻常  武则天其实并不叫“武则天”。她姓武,名,也就是照,是武则天发明的字,除了用来做她的名字,没别的用。   “则天”是她被迫移居上阳宫后,儿子中宗李显给她上的尊号,全称是“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临终前留下遗嘱,令去掉帝号,改称皇后。于是,“则天大圣皇后”便成了她的谥...

    发布于:2021-03-28

    详细阅读
  • 歌手叶培简介|叶培大简介

    叶培大:中国微波通信与光纤通信的开拓者之一   叶培大,电子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微波通信与光纤通信的开拓者之一。先后为恢复新中国的无线电广播事业、开展微波通信和光纤通信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八六三”计划中通信高技术研究课题的立项论证工作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发布于:2021-03-28

    详细阅读
  • [朱熹平庞加莱猜想]朱熹平简介

    听朱熹平说科研:静心做学问 研究乐无穷  6月3日,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在北京宣布:在美、俄等国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我国中山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院院长朱熹平(左)和旅美数学家曹怀东证明了庞加莱猜想这一百年数学难题(相关报道见本报6月5日文化新闻版)。消息传出,朱熹平成为焦点人物。日前,本报记者见到了这...

    发布于:2021-03-28

    详细阅读
  • 清华大学阎学通简介_阎学通简介

    阎学通简介    阎学通,男,1952年生于天津。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英语系,获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获硕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是我国国际关系学界中倡导科学方法论和预测国际形势的著名学...

    发布于:2021-03-28

    详细阅读
  • 朱良漪奖|朱良漪简介

    朱良漪:分析仪器行业的主要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   朱良漪,仪器仪表工程技术专家。是我国仪器仪表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分析仪器行业的主要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60年代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台大型同位素质谱计和色相色谱仪。80年代在组织领导我国重点工程30/60万千瓦发电站中,运用系统工程方法...

    发布于:2021-03-2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 实用工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