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20个|关于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tool.jxxyjl.com--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约定俗成、言简意赅的固定词组或短语,不少的成语故事都是来自于历史典故的,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篇1: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关于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篇2: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 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 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 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 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 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 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 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 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 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 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
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 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关于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篇3: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郭翰很有礼貌地问: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关于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篇4: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古代中国很重视读书,于是就有了孙敬的头悬梁、苏秦的锥刺骨。
关于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篇5:完璧归赵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国大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呐?要不答应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们商量。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又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美女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有毛病,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我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宾馆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就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直到今天,人们谈起这段故事来,还对蔺相如的英勇行为翘大拇指哩。
-
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详细阅读
成语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特殊的一类,在结构、语义、语法、语用等多个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一:临渴掘井 春秋时代,鲁昭公因为在国内待不下去,就出奔到齐国。齐景公问他:“你是怎样治理国家的呢?...
-
[有趣的成语典故]有趣的成语典故详细阅读
成语凝聚着各民族的智慧并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其充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形式,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有趣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有趣的成语典故篇一:画饼充饥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名叫卢毓(yù)的人,他是前朝东汉名臣卢植的小儿子。卢毓为人忠厚...
-
【四字成语背后的故事简介】四字成语及背后的故事详细阅读
成语的意义总要取决于它的出处来源所赋予它的故事内容 ,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四字成语及背后的故事四字成语及背后的故事:好逸恶劳 东汉和帝时,有一位太医,名叫郭玉。郭玉从小就跟着老师学习把脉和针灸,他医德高尚,治好了很多病人。当他给那些贫贱的人治病时,治愈率很高。但是当他给那些王孙贵族们...
-
[简短的历史成语故事30字]简短的历史成语故事详细阅读
汉语成语是在中国特有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中逐渐产生的一种精练的语言文化系统,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观察、累积的结晶,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当下,它从来没有从我们的视线里消失过。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简短的历史成语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简短的历史成语故事篇一:病入膏肓 春秋时期,晋景公得了重病,听说秦...
-
【关于友谊的成语典故简短】简短的成语典故及出处精选详细阅读
成语是语言的精华,对成语的熟悉和理解一直是衡量和测试语言能力的一项基本的标准。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简短的成语典故及出处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简短的成语典故及出处精选篇一:三人成虎的故事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 战国策 : 魏策...
-
投笔从戎的成语故事|投笔从戎的成语故事详细阅读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结构形式固定、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或句子,汉英成语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结构形式和文化内涵上都有不可分割的关联性。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投笔从戎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投笔从戎的成语故事的主人公简介 班超(32年-120xx年),字仲升,扶风安陵(今陕西...
-
【一诺千金成语故事】一诺千金成语故事详细阅读
成语产生的年代很早,当中保留了许多的古汉语特点,这些特点尤其体现在字词方面。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一诺千金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一诺千金成语故事的主人公简介 季布,楚地人,曾效力于西楚霸王项羽,多次击败刘邦军队。项羽败亡后,被汉高祖刘邦悬赏缉拿。后在夏侯婴说情下,刘邦饶赦了他,并拜他为郎中...
-
[成语故事及寓意和道理]成语故事及其寓意3个详细阅读
成语故事及其寓意 不远千里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支!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释义: 不远千里又称:不远千里而来,表示不以千里为远来到 某地,比喻不畏路途遥远。 故事: 梁惠王见了孟子,热情地说:先生,您不以千里为远来到我们魏国,一定是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了吧?...
-
【简单成语故事15字】简单成语故事50字详细阅读
了解成语故事,不仅可以让我们在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更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先人的聪明和才智,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简单成语故事900字。简单成语故事900字1:扶摇直上 很久很久以前,在北海生活着一种叫鲲的鱼。鲲的体形非常大,可能会有几千里那么长。它还能变化成鸟,鸟的名字叫鹏。鹏...
-
[成语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典故]成语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传说5个详细阅读
人心不足蛇吞象,同”贪心不足蛇吞象“,劝世名言。比喻人贪心不足,就会被自己的欲望所害。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关于人心不足蛇吞象故事的5个版本吧!成语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版本1 一年秋后,丰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一条小花蛇在秋风中战战兢兢曲蜷成一团,十分可怜。丰动了侧隐之心,小心翼...